一路向西| 朴槿惠:有一種堅硬叫作柔軟

亞太日報

text

年輕時代的朴槿惠(右)與父親朴正熙一起參加活動。新華社/紐西斯通訊社。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張寧

身着明黃色上衣的韓國總統朴槿惠在“9.3”閱兵儀式上格外引人注目。頂過“歲月號”沉船事件、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等不利情勢,韓國首位女總統的支持率已回到50%以上。人們逐漸看到,她眉如新月的親善笑容背後,有着非同尋常的堅韌與執着。她和默克爾、昂山素季、索尼婭·甘地一道,繼續為男性主宰的政壇,描畫不同的色彩。

9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普京、朴槿惠等外方領導人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新華社記者劉衛兵攝。

母親是最佳導師

在寫於2007年的自傳《我是朴槿惠》中,這位韓國女總統表示,相比也是總統的父親朴正熙,她更敬仰的是母親陸英修。和善又自信,這是朴槿惠對母親的總結,恐怕也是她本人不自覺的自我塑造方向。

朴槿惠自傳

朴槿惠記得,1961年,時年9歲的她跟隨父母首度遷入總統府青瓦台時,母親便告誡說:“不可以因為住在青瓦台就有優越意識,別忘了這裡只是暫時借住的地方。”

在家長的嚴格要求下,朴槿惠和弟、妹搭乘公車上下學,在校也盡可能避免受到關注。受邀來家中的同學失望地說:“什麼嘛?我以為這裡會佈置得像公主一樣的房間。”

入住青瓦台後的朴正熙一家人全家福:朴正熙(左一)、陸英修(右一)、長女朴槿惠(後)、次女朴槿令(右二)以及兒子朴志晚(左二)。

少女時代的朴槿惠亦曾目睹母親的堅忍:寧可每天用冰塊止痛,也不肯換下傷腳的國產皮鞋、換穿進口皮鞋,為的是怕人傳言總統夫人說國產皮鞋品質不好。

1997年,朴槿惠第一次參加國會議員競選,為打造清廉、乾淨的政治形象,拒絕政治獻金,每天和團隊自己動手煮飯吃;走街串巷拜票,腰系計步器,走壞多雙皮鞋,總是兩腿紅腫地入睡;2004年國會選舉,拜票中無數次握手,以致手腕紅腫……這些場景,隱約看到陸英修的影子。

1998年11月27日,朴槿惠當選國會議員。新華社/紐西斯通訊社。

父母似乎並未給朴槿惠留下太多有形的財產。她記得,1974年,以第一名成績從西江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時,穿母親的舊韓服出席畢業典禮。母親歉疚地說:“第一名畢業,卻沒能給你做套新衣服,還讓你穿我的舊衣。”她更記得母親常掛嘴邊的那句話:“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踏入政壇後,朴槿惠用自己的語言更新了母親的勵志版本:“我相信只要多處理一件投訴,就可以讓國民過得更好一些。”

苦難乃力量之源

22歲失去母親,27歲失去父親,父母均遭槍殺而橫死。挺過這樣的遭遇,能夠繼續昂首前行,堪稱強者。朴槿惠,便是如此。

1977年,朴槿惠在母親的雕塑前。 資料照片。

1974年,母親遇刺身亡,正負笈法國留學的朴槿惠第一次遭遇人倫慘變,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很難接受。那時,朴正熙卻將重擔壓下,要求她在對外交往中,接替第一夫人的角色,一位年僅22歲的女子,走上國際政治舞臺,實屬罕見。

痛苦中的父親對痛苦中的女兒說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你現在的位置很重要。要是沒有心理準備,就沒資格成為這個國家的女主人。”

青年朴槿惠伴隨父親,接待了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夫婦的來訪。這些重量級的迎來送往,似乎為未來的韓國領導人打下基礎。

歲月流逝,槿惠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傳來,她的第一反應竟來不及悲傷,問報訊的官員:“前方沒有任何異動吧?”

1979年11月,朴正熙葬禮程式全部結束後,朴槿惠乘車離開期間生活的青瓦台。資料照片。

2004年,國會選舉前,在大國家黨面對腐敗指控的不利局面下,朴槿惠毅然在汪洋中掌舵,挑起黨首重擔。

她說:“如果必須有人犧牲,那我來犧牲。”“我沒有父母,也不會再有任何得失,這樣的我想要為大國家黨奉獻我的所有一切。”

她帶領同仁,搭建帳篷,作為辦公地點,86天露營辦公,展示改革決心。那次國會選舉,外界起初預計大國家黨僅有10席勝算,但最終拿到121席,幾近成為第一大黨。

2006年5月20日,朴槿惠在首爾參加大國家党市長候選人競選活動時,遭到不明身份男子用文具刀割傷臉部。之後,醫生為她縫了17針。 資料照片。

2006年5月,在首爾市長助選活動中,朴槿惠突遭襲擊,臉部流血,卻不忘安慰驚恐的助手:“嚇壞您了吧?”這大概是幾十年風雨歷練後的女子,才能作出的反應。也就不再難以理解,她在總統任上,面對各種難題和險狀時好整以暇的氣度。

然而,她不是沒有哀傷。

人們注意過朴槿惠2013年7月度假時上傳題為《記憶中的豬島》的文章。朴槿惠在文中寫道:“任時光流逝,豬島風光依舊……和平美景讓人心醉。遠離世俗繁複,找回內心平靜,漫步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白沙灘……”

少年與青年時期的朴槿惠和父親朴正熙在一起。 資料照片。

這種輕鬆和浪漫的筆觸,很難讓人想到,槿惠是在笑容後流淚,呼應父親生前的遺作《豬島的回憶》。豬島,是童年槿惠隨父母流連忘返的度假所在……

有一種堅強,叫做把悲傷留給自己。

外語非只會中文

在國際政治秀場,人們也愛尋找貼近性。

朴槿惠熱愛中國文化,會唱《夜來香》和《甜蜜蜜》,能用中文發表演講;她就任總統後,首訪美國,次訪中國而非日本;在她推動下,中韓自貿協定順利簽署……這些,均系事實。

20多歲時的朴槿惠。 資料照片。

然而,較易忽略的是,中文並非朴槿惠的唯一外語。留學法國,使她通曉法文。另外,用外語來拉近和別國的距離,這是她年輕時就熟稔的方式。

1972年,年僅20歲的朴槿惠代替母親赴西班牙出席一次郵輪下水慶典,她就用提前惡補的西班牙文演講5分鐘,博得滿堂彩。

她的親善溫和,亦可視作有力的別樣武器。

在她陪同父親接待卡特總統夫婦的過程中,目睹卡特不滿韓國當時人權狀況,屢屢拉下臉子。

1979年6月30日,韓國首爾,朴槿惠陪時任總統的父親朴正熙接待美國總統卡特一家。 資料照片。

年輕的朴槿惠,就懂得利用卡特夫人去吹枕邊風。她以卡特喜愛慢跑為話題切入,做夫人工作,用開刀後的病人不宜跑步來比喻當時的韓國,讓美國人明白:着力經濟建設,讓餓肚子的人擺脫苦難,才是第一要務。卡特收到夫人傳話後,改變態度,晚宴上整晚與朴槿惠對談,以至於媒體以“朴槿惠-卡特會談”來形容那次韓美互動。

朴正熙後來老懷彌暢地對女兒說:“托你的福,事情順利解決了。”

朴槿惠說過:“外交的力量,就在於不必爭吵也能贏。”然而,這不代表她說不出狠話。

2012年12月19日,贏得第18屆總統選舉的朴槿惠發表當選感言。新華社發 朴真熙攝。

2006年訪日,當日本記者發問;“韓日因獨島(日本稱竹島)問題而糾葛,請問您有何見解?”她斬釘截鐵地回應:“這個問題完全不複雜也不難回答,因為獨島是韓國的,只要日本承認就沒事了。”

作者簡介:

張寧說,15年的記者生涯,似乎在不斷演繹一路向西的橋段,仍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級實踐。

2002年至2014年,張寧在10餘年間,五度轉場,先後在巴基斯坦、澳門、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駐站。儘管從業經驗豐富,遺憾一直未能“沖出亞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三個堪稱危險國度的摸爬滾打,令他的肌肉變硬,心腸變軟,略悟生命脆弱而寶貴的意義。

2004年東南亞海嘯、2011年美國撤軍伊拉克、2015年尼泊爾地震……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張寧都在現場,見證歷史。可以說,更多時候他的記者生涯與爆炸、槍擊和災難相伴,與此同時,他也試圖找尋這個世界何以變得如此恐怖和異常的答案。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仍不安寧,戰亂、恐怖、災難、災害,幾乎無處不在,今有幸借助亞太日報這一新媒體平臺,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幫助朋友們了解己身足跡尚未達到的領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張寧說,這些對戰地經歷的回顧,絕無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儕分享內心交織的悲欣,共同為尚在硝煙裡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過來人的心從未離去,仍與你們相伴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