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我在巴西當“人肉導航”

text

新華社巴西薩爾瓦多電

隨筆:我在巴西當“人肉導航”

新華社記者吳俊寬

巴西世界盃激戰正酣,新華社前方報道團49名采編人員每天輾轉於12座城市之間,起早貪黑地追逐著賽程的腳步。在巴西這個幅員遼闊且公共交通很不發達的國度裏,開車已成為前方報道團每天的必修課之一。

對於認識路的老司機來說,在巴西開車是一種享受,因為大部分時間這裡陽光明媚、景色優美、人文景觀變化多樣。而對於不認識路的司機來說,在巴西開車是一種修行,有時還可能是一場噩夢,因為大部分時間這裡道路指示不明、路況複雜多變。在這種情況下,擁有一名好的“人肉導航”對於任何一個在陌生環境下開車的司機來說格外重要。

所謂“人肉導航”其實跟領航員的性質差不多,唯一的區別是我們不用看地圖找路線,只需要把導航設備中的信息用便於司機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並且在導航儀器突然“罷工”的情況下,快速準確地繼續為司機指明前進的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好的“人肉導航”首先需要擁有一個用著順手的導航設備,這其中分為車載導航和手機導航。巴西當地的車載導航存在兩個不足,一是沒有中文語音功能、二是有的時候地圖信息並不準確。比如在世界盃開賽前我們探營英格蘭隊設在裏約的訓練基地時,由於基地設於當地軍事管理區域內,即使輸入準確的地址信息,車載導航也無法識別。因此在巴西,我主要選擇某款擁有導航功能的電子地圖軟件,為避免廣告之嫌,我們姑且稱這款手機軟件為GG地圖。

說到這裡有人會問了,都有手機導航了,幹嘛還非要多此一舉配備一個“人肉導航”呢?因為在巴西有太多的不靠譜因素,讓司機很難單憑導航設備及時準確地到達目的地。

不靠譜因素一:懶洋洋的一片雲。在巴西手機3G信號極其不穩定,有時可能就因為天上飄過一片雲,“3G”就一秒鐘變成“E”,甚至可能連“E”都沒有了。結果經常是明明已經開過要轉彎的路口了,導航還在不緊不慢地播報:“前方200米向右前方行駛”,或者乾脆毫無徵兆地開始重新規劃路線,搞得司機一頭霧水。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人肉導航”發揮線上視頻播發的“緩衝”功能,提前查看前方要走的路線,並且時刻觀察手機信號情況,在網絡短暫不給力時保證行駛的流暢性。當然如果出現長時間沒信號的情況,也只能暫時靠邊停車,等待頭頂的那片雲懶洋洋地飄過。

不靠譜因素二:坑爹的分岔路口。世界盃開賽以來,我與兩位同事一直輾轉於薩爾瓦多和福塔萊薩兩座城市。由於兩地距離較遠,不需要駕車在兩地間奔波,但是即使是在市內開車也讓我們傷透了腦筋。這兩座城市的道路大都蜿蜒曲折,道路的走向相當隨意,像北京城裏那種四四方方的大直路根本沒有。

道路走向隨意點也就罷了,最要命的是路口的分佈也是相當的隨意,我們國人熟悉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這樣的表述形式放在巴西完全不適用,這裡很多路口的佈局是沒法用一個漢字或簡單的形狀來描述的,我給它們的定義是“八爪魚路口”。一條大路經常毫無徵兆地就分出了四五條岔路,而導航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一句“稍向左轉”,這種情況下需要“人肉導航”提前點大地圖,觀察道路的走向,並且精確地指出具體走哪個路口,否則猶豫不決的司機很可能在後車催命的喇叭攻勢下倉促做出選擇。巴西很多道路都是單行線,一旦走錯也許就要多走出十幾公里的路線,浪費大量時間。

其實“八爪魚路口”還不是最可怕的,好歹這還只是個平面圖形,最可怕的是“3D八爪魚路口”。一條大路突然分出幾個錯落交叉的高架,高架下還有能夠通行的道路,同一條高架上可能還能分出兩條路,總之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最要命的是,想要在電子地圖上讀懂這種“3D八爪魚路口”,就像用平面幾何的知識去解立體幾何的問題一樣,只有高瞻遠矚的“人肉導航”才有可能從容應對。

不靠譜因素三:包羅萬象的匝道。“度娘”對於匝道有一個冗長而拗口的定義。在我看來,匝道其實就是連接主路和輔路的引道,它的最大特點應該是比主路窄、沒主路直。但是在巴西,這個膚淺而教條的定義時常將我坑得神魂顛倒。沿著你當前行駛方向筆直而去的那條路可能是匝道,比你當前行駛道路寬出兩個車道的道路可能是匝道,突然出現的一段陡坡可能是匝道,路邊極不起眼的一條衚同也可能是匝道,一條直路平均地向左右分出兩條岔路,其中一條其實是匝道,明明看著是通向貧民窟的小路導航也可能定義為匝道。所以當導航殷勤地提醒你前方500米駛入匝道時,其實它什么也沒說,還是需要“人肉導航”提前閱讀地圖路線,快速判斷道路走向,進而做出正確選擇。

其實“人肉導航”的工作一點不比司機輕鬆,導航途中不能刷微博、不能回微信,甚至連司機與其他乘客聊到你感興趣的話題時,也得儘量克制自己參與討論的衝動,否則一個分神很可能會導致長時間的繞路。另外由於巴西3G網絡信號不穩定,導航中的手機經常會處在尋找信號的狀態,加上巴西路況複雜,遭遇堵車在所難免,因此隨身攜帶手機充電線、充電寶等物件也是“人肉導航”自我修養中的必備素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