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科技產業版圖悄然迭代

金融時報

text

【亞太日報訊】2015年,華大基因(BGI)聯合創始人王俊離開這家中國基因組研究集團,在深圳新創辦了一家名為碳雲智能(iCarbonX)的醫療科技公司。當時,中國有多個大風投資本家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希望他接受其投資。紅杉中國(Sequoia Capital China)的沈南鵬(Neil Shen)認為自己會有優勢,因為紅杉中國曾向在華大基因的王俊提供過資金。而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的張磊則提出開一張支票,讓王俊想填多少就填多少。不過,王俊最終還是選擇了騰訊(Tencent)創始人馬化騰,後者向他提供了近2億美元,令他年輕的初創公司的估值達到10億美元。

這些投資者對王俊的投資熱情,其中一個原因來自他在華大基因的歷史。目前,華大基因已成一家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有著密切合作的頂尖基因測序機構。該集團最早將於下個月在滬市上市,屆時預計會為紅杉中國及其他早期投資者帶來巨大回報。

就在不久以前,中國的高科技在很大程度上還意味著阿裏巴巴(Alibaba)的電子商務和騰訊圍繞微信(WeChat)應用打造的社交媒體帝國。如今卻已並非如此。該產業正變得涵蓋範圍更廣、附加值更高、盈利更豐厚。儘管多數投資者對中國的宏觀經濟前景越來越不看好,在高科技方面許多投資者卻對中國相對樂觀。在從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到醫療設備和金融科技的各種領域,中國正在經歷從模仿到創新的轉型。對於那些運氣夠好、能夠在早期入場的投資者來說,這提高了他們獲得巨大回報的可能性。CB Insights最近列出的全球仍未上市的頂尖高科技集團清單顯示,前十大集團中有四家總部位於中國,美國為五家,印度則只有一家。

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新籌建了一只專門的中國基金。看一眼該基金的出資備忘錄,就能明白投資於中國科技產業多麼賺錢。

去年以前,很少發起高度專門化基金的華平,曾通過其全球基金投資於中國的交易。僅2015年該集團就向中國內地集團投資了15億美元,而過去十年投資回報平均2.2倍。對中國線上分類資訊公司58同城(58.com) 9200萬美元的投資變成了7億美元,毛投資回報近8倍。而華平對聚焦移動電子商務的廣告平臺口袋購物(Koudai.com)投下的2900萬美元,如今已價值6.5億美元。以投資回報衡量,上述兩宗交易是華平最有價值的兩筆在華投資。

“去年是中國巨龍咆哮的一年,”花旗集團(Citigroup)近期一份有關金融科技投資的報告指出,“在中國巨龍的帶動下,亞洲已超過北美,成為金融科技投資的頭號目的地。”該行估計,2016年投向中國的風險資本擴大了一倍,與此同時美國卻下滑了38%。在該產業的全球風投中,投向中國企業的資金占了46%。

中國高科技企業還在改變主要新興市場指數的性質方面起到了作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指出:“MSCI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如今已成為資訊技術占重頭的指數。”一方面,資訊技術企業的業績超過了本地其他企業,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巨頭被納入該指數又進一步增強了該產業的影響。如今,資訊技術產業占該指數的23%,摩根士丹利表示,“這讓該指數成為主要指數中最側重資訊技術的一個”。長期以來,矽谷的創業家一直看不起太平洋彼岸的高科技初創企業,並強調中國創新受到的種種限制。許多中國國內大學仍推行儒家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而在高管和研究資金接受者的選擇上,對中共的忠誠度仍是重要考量。

中國高科技集團則打算改變上述看法。王俊的碳雲智能正努力為客戶創建“數位化”或虛擬的健康檔案,以找出他們對一系列疾病的患病風險,並隨之提出降低相應風險的計畫。上個月,他公佈了對美國醫療科技公司投入的、價值3.5億美元的八大戰略投資。這一動向令人很難在分析企業時僅將其歸為中國公司或美國公司。碳雲智能和夥伴公司表示,美中之間的交易應該更多地被視為對等合併。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