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华为举办HI新品发布会,发布了包括4D成像雷达、AR-HUD、MDC810在内的新一代智能化部件和解决方案。基于该方案的首款智能汽车北汽ARCFOX 极狐阿尔法 S已于昨日发布,华为HI 版售价 38.89 万元起。
去年10月底,华为发布了HI品牌。包括1个全新的智能汽车数字化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服务,以及30多个智能化部件。
华为此前多次强调不会造车,只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智能汽车,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跨越式升级,在新能源、智能化、智能驾驶等前瞻领域加速领先与超越。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一经亮相,便在车圈引发热议,甚至被外界认为将轻松打败特斯拉。华为赋能下的智能汽车究竟有何出众能力?从此次发布的华为全新智能汽车数字化架构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拥有智能手机体验般的智能座舱
虽然主攻领域不在智能汽车,但华为一直对汽车领域颇感兴趣。这要追溯到2013年,华为悄悄启动了一个部门,以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应用程序。这就是近年来进入大众视野的HiCar。接着在2019年4月亮相上海国际车展,随后,华为正式成立了一个专注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汽车业务部门。
去年年底,为了增强智能汽车部件业务与智能终端业务的技术、资源的互动,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也就是将智能汽车业务划归于消费者业务BG。
智能汽车由车联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三大核心部分组成。汽车座舱即车内驾驶和乘坐空间,而智能座舱是指配备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车载产品,从而可以与人、路、车本身进行智能交互的座舱,是人车关系从工具向伙伴演进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
由于智能座舱距离用户最近,华为最先在这里发力。2019 年 8 月,华为对外发布了华为 HiCar,这是一套支持手机与车机深度互联的系统,还可与智能家居设备形成联动。
作为汽车与消费者的近距离高频触点,智能座舱发展犹如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一样,早已从机械式仪表盘、简单按钮操控演变为今天超大屏幕中控、支持全场景语音和感知的人机交互。
目前市面上针对座舱互联的解决方案:手机车机映射方案是一派,直接改造车机和操作系统是另一派。前者的代表是苹果 CarPlay、百度 CarLife,后者的代表则是阿里上汽合资的斑马网络这样的企业。
华为HiCar则是横空出世的第三股势力,相较于映射方案更为深入,但与直接革新车机和操作系统相比,又更为轻量。对于车企而言,HiCar 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在不大幅增加车机成本的前提下,引入手机等外设的算力、通信能力、定位能力以及移动互联网生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智能座舱体验的升级。
目前华为HiCar已经与20多家汽车制造商合作,合作了150多辆汽车,并计划在2021年预装500万辆以上的汽车。
但华为HiCar并不是华为智能座舱的终极目标,它更像华为智能座舱的过渡产品,借助华为手机的高渗透率,逐渐与各主机厂开展合作。其真正目标是打造基于麒麟芯片和鸿蒙OS平台的智能座舱。简单而言,就是鸿蒙OS将让车机拥有和智能手机一致的用户体验。
在极狐阿尔法 S华为HI 版上,华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聚焦于计算平台、鸿蒙OS车机操作系统及核心服务、显示平台和软硬件生态,通过开放、使能,帮助车企、一级供应商和应用伙伴开发满足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服务与功能。同时通过黑科技的使用,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比如具备独立NPU,能做端侧复杂处理的麒麟车机模组;能够还原色彩本色,体验丝滑触控的车载智慧屏,让用户时刻体验最新科技带来的乘驾乐趣;体积更小、视野更大、高清显示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
激光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及AR引擎等黑科技,华为在HI版上打造了小身材、高性能的AR-HUD。它体积只有10L,会根据用户眼睛位置调整投影区域,因此普通风挡即可使用;可视角达到13°x 5°,能够展现更多内容;同时,它能够在7.5米的距离上具备70寸大小的画幅,拥有高清画质,让用户体验到AR-HUD带来的沉浸式视觉体验和驾驶安全辅助。
高分辨4D成像激光雷达的高阶自动驾驶
阿尔法S华为HI版最大的亮点,就是搭载了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简称ADS),同时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车。它从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可以全程由车辆自行判断路况,自己驾驶的级别。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实现路径中,分为纯视觉和激光雷达两种方案。纯视觉的代表是特斯拉Autopilot,而激光雷达的代表是Waymo。业内对激光雷达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纯视觉方案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在于成本低。核心优点是量产更快、相机摄像头也都更容易过车规量产,更容易实现整车商业化。而缺点是只能在特定环境道路下形式,很受限制。
毫米波雷达是相对成熟的车用感知传感器,成本相对低廉,因此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融合方案成为早期实现L2级自动驾驶的首选。但在自动驾驶驶向L3+的路上,毫米波雷达的不足渐渐被放大。相比之下,激光雷达比毫米波雷达在测距、识别障碍物方面更准确。
在阿尔法S 华为HI版上,配备有34个传感器,3个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6个毫米波雷达还有12个超声波雷达。其中,华为高分辨4D成像雷达采用12T24R大天线阵列(12个发射通道,24接收通道),比常规毫米波雷达3T4R的天线配置,整整提升了24倍,比业界典型成像雷达多50%接收通道,这是当前可量产的最大阵列成像雷达。
4D成像雷达在继承传统毫米波雷达极佳测距测速能力,不受光线和雨雪天气影响,以及非视距被遮挡目标的独特探测能力优势的同时,大幅提升分辨率,目标检测的置信度和检测范围,同时进化出像激光雷达一样的4D高密度点云,可带来丰富的感知增强应用,比如环境刻画,构图,定位等,也可通过多雷达的点云级融合,更好实现车周的360°检测,从而满足全目标,全覆盖,多工况,全天候的感知要求。
得益于4D成像激光雷达和远距高清摄像头,匹配高精地图准确提取车道及红绿灯信息,通过不断机器自我学习、持续迭代,在路口控制表现上,尤其是让外界惊叹的无保护左转,阿尔法S 华为HI版在实测中无限接近无人驾驶。
现阶段,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感知层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吸引了各大车企抢先布局。仅在今年1月份,就有蔚来、小鹏、长城陆续公布旗下新车将搭载激光雷达。此次上海车展上,包括蔚来、小鹏、长城、北汽极狐、上汽R汽车等多家汽车品牌都带来了搭载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量产车型。
算力是特斯拉两倍多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 810
4D成像激光雷达将成为下一个必备武器,和高线数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一起,使能高阶自动驾驶。但由于激光雷达获取的数据量远超毫米波雷达,所以需要更高性能的处理器来处理数据,
阿尔法S 华为HI版配备了算力可达352Tops的华为芯片。更重要的是,还搭载了华为智能驾驶计算平台 MDC810。
据了解,MDC810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其算力高达 400+TOPS,可满足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乘用车及 RoboTaxi 的应用场景,是已经量产的最大算力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是特斯拉144 TOPS算力的两倍之多。目前该计算平台已经完成全部测试,发布即量产。
英伟达此前发布的 DRIVE Atlan 拥有 1000 TOPS 算力,最快将于 2023 年开始向汽车制造商和开发者提供样品,预计直到 2024、2025 年才会有量产车搭载。
低温工作续航提升20%的热泵管理系统
在汽车电动化的浪潮,汽车热管理系统变得愈来愈重要。当前,大多数新能源车热系统采用能效较低的PTC制热方案,在冬季低温情况下续航里程会降低30%~40%。因此,更加高效节能的热泵系统(能效比为PTC的2倍以上)已经成为下一代热管理技术方向。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至2025年期间,热泵渗透率将会增长三倍以上。传统热泵方案系统复杂、管路众多,环境适应性差(在-10℃以下无法使用),智能化程度低(标定等工作依靠人工),严重影响了热泵系统的效率和应用。
华为历经四年时间研究与开发,推出了业界集成度最高的智能汽车热管理解决方案。华为TMS通过一体化设计、部件和控制两个集成,可以实现环境适应性、标定效率、用户体验三大提升。
在阿尔法S 华为HI版上,华为TMS通过一体化设计的极简架构、部件和控制集成等创新技术,可以在满足舒适性前提下将热泵工作温度由业界的-10℃降低至-18℃,从而将新能源车续航提升20%,同时通过个性化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助力车企打造能效最优、体验最优的热系统。
据悉,随着阿尔法S 华为HI版今年第四季度规模量产,华为在新造车这个赛道里上算是正式登场。对于下一步发展,华为智能汽车BU总裁王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两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全球主流车企都建立了广泛合作,许多关键产品已经在不同车型上实现量产。
他还表示,今年,华为在汽车业务领域将投入10亿美元,团队规模将超过5000人,仅自动驾驶领域就将达到2000人。“过一段时间,华为可能将会开始通过消费者BG的渠道(也就是华为手机线下门店)来卖车。
根据知名投资机构ARK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无人网约车平台将产生超过1万亿美元的收入;拥有成熟电动汽车平台的汽车制造商通过与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合作,每年可产生约2500亿美元的净利润。
超越特斯拉仍需时间验证,但可以预见的是,在资本、市场双向利好的智能汽车市场,擅长技术打法的华为将推动智能汽车行业走向新一轮能力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