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 印度为何穷?外媒建议抄抄中国“作业”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综合 艾仁

近日,彭博社发表评论性文章,建议印度学习借鉴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经验。

如果说印度只有在重压之下才会进行改革,那么现在是时候了:受新冠疫情冲击,印度第二季度GDP暴跌近24%,创下了1996年印度开始公布季度经济数据以来的最差纪录;数千万印度人失去了工作;该国每日确诊病例超过85000例。

若想此时进行改革,印度政府有个很好的起点,那就是修复该国失败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这样的想法为中国首创,即在少数地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再将一些政策推广至其他地区。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成功。

深圳是中国大陆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从1981年到2019年,它的人口从31万发展到1250万,GDP从1.6亿美元发展到3880亿美元,人均收入超过3万美元,无疑是人类繁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xlde-fyqrewi4405822.jpg

在印度这样一个混乱的民主国家,这种模式更具吸引力。此前,该国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规避风险的官僚机构阻碍了进行激烈经济改革的尝试。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印度拥有238个经济特区。

印度对中国经济特区模式的借鉴之所以失败,有几个主要原因。首先,印度经济特区太多了,但其国家能力有限。这意味着即便要求政府给这238个特区提供一套基本服务也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中国一开始只有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4个经济特区。

其次,仅深圳特区的行政管理范围就覆盖了2000平方公里,而印度所有特区加起来还不到500平方公里。较大的区域会从多种溢出效应中受益,比如它们吸引企业集群,鼓励外国企业将知识转移到国内企业,并将就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扩展到邻近地区。这些都是印度经济特区无法做到的。

最重要的是,印度在其经济特区实施的所谓“改革”根本就不行。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上,而不是从根本上重置印度繁琐而限制性的经商规则。倘若靠低税收就能吸引到投资,那么任何一个穷国都可以这么做。显然,全球制造商更看重的是良好的治理和强有力的法治。

fzpxaqtorvb281795.jpg

据报道,印度正计划提供价值230亿美元的激励措施,以吸引企业来印建立制造业基地。这个选择是明智的。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再考虑到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贸易和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将风险集中在一个地方。

不过,要想吸引制造商离开中国,印度必须证明,这些企业能够像在中国一样轻松高效地开展业务。比如,一些大型经济特区应当位于深水港附近或大型机场附近。它们需要提供可靠的水电、经济适用的住房以及良好的交通连接。

最重要的是,这些特区必须提供印度其他地区所缺乏的那种治理和透明度,比如,劳动法就需要进行彻底修改,以消除对投资者的大多数限制。

当然,少数地区先富起来可能会带来政治上的麻烦,但相较于印度无法完全融入全球供应链,印度政府可能更欢迎前者。

(来源:亚太日报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