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於長春市平陽街790號的“中日友好樓。 新華社記者馬曹冉攝。
在吉林省長春市平陽街790號有一座不起眼的居民樓,樓頂上“中日友好樓五個字卻讓它多了特殊身份。這裡曾居住著39位日本遺孤的中國養父母,而今只剩下一位。8月15日,在日本二戰戰敗投降67週年之際,記者再次走進中日友好樓,探訪這位中國養母。
“我女兒叫秦豔君,小名叫‘小弟’,日本名叫勝目尋美,收養她時她只有一歲。90歲的老人崔志榮說起自己的日本女兒時目光有神,“我從沒把她當成日本人的孩子,我把她看成自己的女兒。
崔志榮是勝目尋美的第二任“中國媽媽,勝目尋美是她已故老伴秦家國和他早逝的前妻1946年夏天在長春的一個垃圾堆旁撿來的。
那時,抗日戰爭的戰火已經結束,潰敗的日軍倉皇撤退。據不完全統計,日方有5000餘名孤兒被拋棄在中國,他們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還是襁褓中的嬰兒。
那時秦家國和妻子還沒有孩子,眼前的勝目尋美,嬌小、脆弱,即便知道她是敵人的孩子,也讓人心疼。於是,他們把勝目尋美抱回了家,並起了小名“小弟,希望這個孩子能為夫妻倆“招來兒子。
“我老伴說,當時小弟在垃圾堆撿東西吃,他倆見孩子可憐,就把她抱回了家。回家給她洗澡,一連洗了三盆,水都是黑的。崔志榮告訴記者。
秦家國和妻子對小弟很好,雖然他們僅靠給人做鞋維持生計,但從沒讓小弟吃過苦,“有一口好吃的,也是給小弟吃。崔志榮說。
圖為崔志榮老人展示女兒的照片。她手指的就是養女勝目尋美。 新華社記者馬曹冉攝。
1960年,秦家國的前妻不幸病逝。幾年後,經人介紹,秦家國與崔志榮成婚。崔志榮還清楚地記得,秦家國跟她提的唯一要求是“我有一個日本女兒,你要對親生孩子一樣對她好。
就這樣,勝目尋美又有了媽媽。隨後,崔志榮和秦家國也生了孩子,但在她眼裏,小弟是“心尖上的肉,她對小弟的愛總怕少一分,她又總是擔心有一天小弟知道自己的身世,會和自己“隔了心。
然而,這一天還是到來了。1972年,中國和日本實現邦交正常化。隨後,在中國政府的協助下,日本開始尋找在中國的日本孤兒。1983年的一天,政府工作人員來到秦家國家,告訴他們勝目尋美的親生父母找到了。她的父親叫勝目乙太,家住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當年是偽滿洲國一家公司的職員,在戰亂中丟了女兒。
此時,勝目尋美除了日本名字,其他一切都有著濃濃的中國印記。她在中國有一份穩定工作,有愛她的中國父母、中國丈夫,還有一雙可愛的兒女。
“聽說找到小弟的親生父母,我們又高興又傷心,高興是小弟要見到自己的親人了,傷心是養了40年的女兒要離開我們了。說到這裡,崔志榮多了幾分傷感。
1984年,勝目尋美和丈夫及兒女,離開中國回到日本,和她的家人團聚,而她的中國養父母也從此失去了了一個女兒。回到日本的勝目尋美開始適應新生活,但她時常思念中國養父母,幾乎每年都回中國看望養父母,還時常寫信問候老人。
圖為崔志榮展示日本當地報紙對她和老伴收養勝目尋美的報道。 新華社記者馬曹冉攝。
為緩解日本遺孤和中國養父母的思念之情,日本政府及友好社團曾邀請中國養父母到日本看望自己養育了數十年的日本遺孤。“這張照片就是我老伴在日本時候拍的,崔志榮指著照片說,“勝目全家對我們很感謝,他們沒想到還能見到孩子,更沒想到是好心的中國人收養了孩子。
中日友好樓曾是中國最為集中的日本遺孤養父母居住地,最初住著39位日本遺孤的中國養父母,隨著時間的流逝,居住在這裡的中國養父母只剩下崔志榮老人一人。在另一個日本遺孤集中的城市哈爾濱,據當地紅十字會日本留華孤兒養父母聯誼會秘書長石金楷稱,當地的中國養父母只剩下5位。
石金楷已經蒐集了1860多名日本遺孤和2000多名中國養父母的資料。8月16日,根據這些資料而專門製作的展覽,將在哈爾濱正式開放。選擇8月16日,有著特別寓意,代表著“新生。
“這是個永久性的展覽,石金楷說,“我們將把這個展覽辦得更大,將來要在中國、日本,甚至世界各地展出,讓中國養父母偉大的愛,永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