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能力的那些痛点

健康报

text

【亚太日报讯】经几年努力,巨大的投入已换来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上升。然而,记者近日在浙江省杭州、衢州、湖州、台州等地采访时了解到,相对于需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居民满不满意,分值主要打在医疗上

记者采访的多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都提出,深化医改释放的红利需要通过基层的医疗服务来实现,居民满不满意的分值主要是打在医疗上的。但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缺乏在各地基层普遍可见,基层医疗成了短板。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医防并重并不是人、财、物各占50%,有些基层医疗机构出现“重公卫、轻医疗的现象,医疗服务能力出现倒退。

目前,国家力推分级医疗,而其重要前提就是基层必须具有较好的常见病、多发病处理能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又一次摆到了管理者的面前。

名医独撑局面,埋下“服务塌陷风险

基层医疗服务中,名医尤其是名中医凭着口口传播,声誉日隆,形成“热岛,吸引着众多就诊患者。记者在采访中就认识了两位名医。江山市虎山卫生院的管寿明是“省级基层名中医,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连其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巴晓红是“浙江省优秀责任医生。管寿明2014年的中医门诊量位列江山市同行之首。按照365天计算,平均每天有237人在服用他的中药,平均中药处方值26元,全年饮片收入占全院中药业务量的83.5%。巴晓红2014年平均每天诊疗达51人次,其中中药处方占20.05%。

这些名医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宝贵财富,但他们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急需有人替补。若只坐视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持续火爆,一旦该人才流失或有何意外,服务塌陷将是一个机构的必然结局。

绩效分配俩难题:不够分、给谁分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反映,绩效工资的最大弱点就在于可分配总额的固化。机构可调节的数额较少,且总额封顶,绩效分配只能在内部“切蛋糕,此长必定彼消,为求相安无事,终使多劳优劳与收入几乎没有关系。

而且,个人工资中的绩效考核部分比例偏小,有的考核指标很容易实现,降低了考核的激励意义。同时,不少卫生院院长本人就是业务尖子,但只能按系数拿所在职务的薪酬,无法和其业务量、质挂钩。

除了绩效分配制度,让基层管理者头疼的还有岗位系数的设定。基层管理者们都有这种感受,机构的收支结余只能来自于医疗,可以看出临床医生是主角,可是又有哪个岗位认为自己不重要呢?临床医生难免产生风险独担、利益多享的想法,但公卫人员、保障人员也认为自己的作用不可或缺。如何平衡好这种微妙的关系,是卫生系统绩效分配的常见难题,取决于该机构的发展导向,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 “一张纸挡不住基层人才逆流**

城市大医院急剧扩张,正在发展中的社会办医、健康服务业、养老业等也都在招募卫生人才,医学生们纷纷流入大医院、大城市。同时,大医院无时无刻不在“虹吸着现有的基层卫生人才。采访中,记者接触到的卫生局局长介绍,他们也有不少苦衷,硬卡住这些基层医生不让外流吧,似乎不近情理,而且这种逆流本就不是一纸规定和单纯的思想工作所能够解决的。

基层卫生人才的短缺,并非当前推行的“优质资源下基层所能解决的。“挖人的战略只是优秀人才的转移,并不增加总量,而总人力资源不足是今后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