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記者周瑋)由中國文化部藝術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組織編撰的《中國工尺譜集成》(10卷本),近日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此書是文化部“中國民族音樂舞蹈雜技扶持發展工程”的重點項目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也是一項浩大的考察中國民間音樂傳承、見證民間音樂生態體系的重要工程。
據了解,“工尺譜”(“尺”音“chě”)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樂譜之一。唐代已出現大量手抄卷子,以後綿延不絕,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印刷樂譜。目前,各地民間樂社仍然使用,但大量抄本輾轉相傳,未有印刷,消失與損毀情況堪憂。為此,文化部藝術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於2010年啟動了《中國工尺譜集成》的編撰出版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民族樂團原副團長張振濤任總主編。在專家學者的辛勤努力下,目前已完成10卷的編撰工作,包括《總論》(1卷)、《北京卷》(2卷)、《河北卷》(3卷)、《陜西卷》(2卷)、《江蘇卷》(1卷)、《遼寧卷》(1卷)。
6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文化部藝術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工尺譜集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歷史價值。民間抄本由民間樂師依照師傅嫡傳的墨本、父輩祖傳的曲本,輾轉續抄,代代相傳,因此,是民間音樂的活態傳承,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根據藝人演唱、演奏的樂譜,可用以譯解千年前的樂譜,從而恢復古曲原貌。二是學科價值。譜本不但抄記了大量的曲目,還在封面、扉頁、封底,記下了傳抄時間,有些還寫有序言、曲目題解等,內容涉及宮調技術、民間信仰、樂社歷史、樂師名錄等,是研究一個地區民間樂社發展及相關問題的主要材料。三是人文價值。留存至今的譜本,無疑講述了一部傳承者與保護者的故事。由此可以理解音樂與民眾生活的關係,理解音樂在民間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價值所在。(完)
看中國|2022-05-20
看中國|2022-05-20
5月1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行动计划》从生态、生活、生产、治理四个维度提出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通过27个方面...
看中國|2022-05-20
5月1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未来五年,成都在加快建设重大生态工程,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方面,还...
看中國|2022-05-20
5月1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下一步,成都市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成都市住建局副局长王建新对此进行了...
看中國|2022-05-20
看中國|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