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9月3日電(記者陳尚營)安徽農戶吳以堂正在建一座能儲糧5000噸的糧倉。這個標準的高大平房倉,墻體厚近半米,保溫、通風等設備一應俱全。“建倉儲糧,倉是糧食的衣服啊,品質不好,糧食就容易壞了,所以必須要有很高的標準。”吳以堂說。吳以堂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平橋鄉吳巷村遠近有
新華社合肥9月3日電(記者陳尚營)安徽農戶吳以堂正在建一座能儲糧5000噸的糧倉。這個標準的高大平房倉,墻體厚近半米,保溫、通風等設備一應俱全。“建倉儲糧,倉是糧食的衣服啊,品質不好,糧食就容易壞了,所以必須要有很高的標準。”吳以堂說。吳以堂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平橋鄉吳巷村遠近有
末日粮仓被设计成一个坚不可摧的仓库,用以保护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免受全球性灾难的毁灭,确保人类的食物能够永久供应。但如今,这个埋在北极圈大山深处的末日粮仓,因为全球变暖引发的冰雪融化,它的入口已被灌满了水。末日粮仓位于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岛上,里面有将近一百万包种子,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2017-05-24新華社合肥12月7日電(記者蔡敏、馬姝瑞)記者從6日在合肥召開的中科院“第二糧食”計劃預研結題總結彙報會上了解到,該項目兩年來在土壤改造、節水增效、培育良種等方面取得系列技術突破,並已在30萬畝中低產田上進行技術示範推廣,形成了全新中低產田科技增糧技術集成模式,每畝地單季平均節本
新華社合肥12月7日電(記者蔡敏、馬姝瑞)記者從6日在合肥召開的中科院“第二糧食”計劃預研結題總結彙報會上了解到,該項目兩年來在土壤改造、節水增效、培育良種等方面取得系列技術突破,並已在30萬畝中低產田上進行技術示範推廣,形成了全新中低產田科技增糧技術集成模式,每畝地單季平均節本
新華社石家莊11月20日電(記者曹國廠)河北臨西縣文保部門工作人員近日對轄區內的隋唐運河故道調查勘探時,在該縣倉上村南發現了一處大型糧倉遺址,出土了柏木立柱、陶甕、執壺、碗盞、糧食碳化物、古錢幣等。專家認為,此處糧倉遺址建於唐代,毀於北宋後期。臨西縣文保所所在李霞介紹說,這處唐代
新華社石家莊11月20日電(記者曹國廠)河北臨西縣文保部門工作人員近日對轄區內的隋唐運河故道調查勘探時,在該縣倉上村南發現了一處大型糧倉遺址,出土了柏木立柱、陶甕、執壺、碗盞、糧食碳化物、古錢幣等。專家認為,此處糧倉遺址建於唐代,毀於北宋後期。臨西縣文保所所在李霞介紹說,這處唐代
新華社濟南6月4日電(記者孫曉輝)地處渤海之濱的山東東營墾東灌區,幾千畝泛著白色鹽漬的土地一望無際。“這片鹽鹼地,以前別說是小麥,種啥糧食作物都吃力。”與這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當地農民張偉華感嘆道。長期以來,像張偉華一樣的當地農民曾飽受鹽鹼地低產的困擾。在他們眼中,讓鹽鹼地里長
新華社濟南6月4日電(記者孫曉輝)地處渤海之濱的山東東營墾東灌區,幾千畝泛著白色鹽漬的土地一望無際。“這片鹽鹼地,以前別說是小麥,種啥糧食作物都吃力。”與這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當地農民張偉華感嘆道。長期以來,像張偉華一樣的當地農民曾飽受鹽鹼地低產的困擾。在他們眼中,讓鹽鹼地里長
新華社合肥1月25日電(記者蔡敏、詹婷婷)中科院專家25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中國今年將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的6個市、縣大面積推廣實施“第二糧倉”計劃。未來五年,這一計劃或將在全國全面推開。據悉,由中科院及地方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參與的“第二糧倉”計劃旨在通過最新科技成果改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