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被AI劫持的艺术:当艺术沦为AI科学家的沙盒玩具

人们往往会对秘密的披露感到欣喜。或者至少可以说,媒体机构已经意识到,诸如“谜团被解开”和“隐藏的宝藏被揭示”之类的新闻会带来流量和点击率。因此,当我(指本文作者Sonja Drimmer)看到人工智能辅助得出的、关于著名大师的艺术作品的新发现成为热点话题时,我从不感到惊讶。仅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看到一些文章称人工智能恢复了意大利画家莫迪

text

英国童书日趋多元,少数族裔角色四年增加四倍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过去四年里,以少数族裔为主人公的童书比例几乎翻了两番,但研究人员表示,“我们仍未发展到有色人种儿童与白人儿童享有同等文学体验的地步。”初级教育文化中心(CLPE)一年一度的“反映现实调查”(Reflecting Realities Survey)始于2018年,其目的是监测英国儿童书籍的多样性。第一年的结果显示,在

text

从德国视角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封圣在俄国很正常,西方学者会调侃和解构

今年11月11日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而近日出版的由德国学者安德里亚斯·古斯基撰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或将带给我们一个重新认识陀式及其作品的机会。与市面上已有的众多陀式传记相比,古斯基的版本不仅是新作新译,而且不可避免的借助其德国视角发掘出作家不为大众所知的一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那些充满张力的画面以及对人性的不

text

人和野生动物,到底谁才是闯入者?

几年前,我和妻子在半夜被一阵沙沙声吵醒——原来是有老鼠闯进了我们的公寓。一开始的几天,我们默许了这些 “新室友”的出现,并惊叹于它们闪电般的速度和找到那些被藏起来的巧克力的惊人能力。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面对那些散落的粪便、被咬断的电线,我们厌倦了它们的存在。我很不情愿地在屋里放了一些弹簧夹。经过一个晚上噼噼啪啪的声响之后,我仔细观察了

text

非洲文学大年:2021布克文学奖由南非作家戴蒙·加尔古特摘得

布克奖官网消息,当地时间11月3日,南非作家戴蒙·加尔古特(Damon Galgut)凭借作品《诺言》获得2021年布克文学奖。今年是他第三次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并最终获奖,此前他分别于2003年、2006年入选短名单。今年的布克奖评审团主席、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Maya Jasanoff宣读了奖项最终结果。而这也是继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奖

text

2021傅雷翻译奖嘉宾刘擎:好的翻译家让我们相信,我们都是人类

第13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昨日在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巴赛别墅”举办。本届傅雷奖共收到参评作品47部,其中社科类35部,文学类12部,入围的10部作品包括社会学家兼哲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的人类学著作《回归故里》、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的短篇小说集《奥斯坦德的梦想家》、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的《精神分析私人词典》等。法国驻上

text

普利策奖小说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出版新作,延续探讨童年与亲密关系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前两部小说《我叫露西·巴顿》(My Name Is Lucy Barton)和《一切皆有可能》中的露西·巴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对生活了几十年的纽约的爱。在《哦,威廉!》(Oh William!)中乘飞机回到纽约时,她看着窗外,“(感到)每当我飞回纽约时,我几乎总怀着一种敬畏和感激,因为这座巨大无垠的城市接纳了我。

text

社会学家沈奕斐:今天爱情婚姻那么难,是因为我们“双标”和“既要又要”

约翰与玛丽安,一对登上时尚杂志的模范夫妻,“我们几乎不吵架,就算吵也是理智地听对方说些什么,然后再达成合理的妥协。”然而突然有一天,这对中产高知夫妇发现自己已经难以忍受彼此,他们争吵、分居、离婚,与不同的情人恋爱、再婚,却似乎永远也找不到灵肉合一的完美婚姻……这是瑞典著名导演、编剧英格玛·伯格曼1973年的电视剧《婚姻情境》(Scen

text

毕飞宇:中国作家不要做世界文学的梦,但对自己要有写作上的要求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公布,广大读者一开始寻找获奖者的作品,就有熟悉国内出版界的人士对号入座,指出其哪部作品曾在哪年被译介为中文出版过。即便今年的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被普遍认为相当冷门,译林出版社之前也翻译过其部分短篇小说作品。相较之下,中国的诺奖得主莫言则只有极少数海外读者知晓,了解程度不过是知道他笔下的中国是“红高粱式”的

text

短视频和直播如何让出版社和达人“把品引爆”?

保罗·奥斯特躺在床上。我们通过电话交谈,他的卧室里信号最好。他说,“我更喜欢打电话,这比屏幕上那些可怕的小方块要好得多。”奥斯特以其优雅精湛的小说而闻名——《纽约三部曲》和《月宫》至今已出版了30多年——在奥斯特职业生涯后期,他的作品更具扩张性。他入围布克奖的《4321》是一部近1000页的推理小说,探讨了人生可能走的各种道路。如今,

text

间谍世界的最后一瞥:约翰·勒卡雷遗作出版

每当有“遗作”面世,阴谋论者总会兴奋不已,若这遗作的作者是一名超级间谍,他们想必就该欣喜若狂了。但众所周知,阴谋论者尽管常对错综复杂和荒诞不经之事格外警觉,却也总爱选择性忽视某些显而易见之事——约翰·勒卡雷是一名勤奋的作家,每隔几年便会出版新作,因此他会留下遗作完全不足为奇。他确实也没理由封笔。虽然有的小说家会渐渐开始走下坡路——勒卡

text

从江湖到田野,我们的文学距离公共生活到底有多远?

当下的文学是否已经放弃讨论公共生活了?文学和公共生活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日前,2021年“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在上海举办。在关于“文学与公共生活”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曾经的矿工陈年喜为自己的写作辩护,讲述“江湖写作”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二本院校常年处理行政事务的黄灯讲述写作出自内心,她笔下的乡村和课堂确实又与更多人有关;我们也看到基

text

普利策得主科尔森·怀特黑德:在后特朗普时代写第三部小说是什么感受?

在科尔森·怀特黑德完成他即将出版的新作的次日早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我把书放到床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发现,明尼阿波利斯出大事了。”那是2020年5月26日,乔治·弗洛伊德被谋杀后的三天暴乱的第一天。怀特黑德选择在1964年哈林区暴乱的背景下结束他的最新小说《哈林曳步》(Harlem Shuffle),这次暴乱是在一名15岁的黑人

text

诺奖得主古尔纳:与以前相比,外来者的待遇并没有显著改善

霎时间就被全世界媒体的聚光灯包围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显得异常地平静。“就是很不错,”当我问起他有何感受时,他这样答道,“略有一些匆忙感,要见面和谈话的人实在太多了。要不然你还能说些什么?我感觉非常好。” 颁奖后的第二天,我在位于伦敦、有如一座书城的经纪人办公室里访问了这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text

从爱你到恨你,翻拍版《婚姻场景》反映了怎样的荧幕爱情趋势?

如今一些最好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关于最糟糕的婚姻的。“你讨厌我!”电影《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中的丈夫对他即将成为前妻的女人大喊,后者则回敬道:“你也讨厌我!”“我讨厌你的脸,”在今年滑稽而凄美的喜剧电影《在一起》(Together)中,一个男人这样说。和他一起生活的女人把他比作癌症和腹泻。HBO的新剧《婚

text

美国小说家劳伦·格罗夫:你不知道中世纪的人有多么幽默

今年43岁的劳伦·格罗夫(Lauren Groff)成长于纽约库珀斯敦。她在自己的畅销处女作《小镇女孩的秘密》中把这个地方虚构成了一个完美无瑕的小镇。她的第二部小说《世外桃源》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乌托邦公社的失败。第三部小说《命运与狂怒》讲述了一段非传统婚姻,奥巴马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称之为他的2015年度最爱书籍。2018年,她出版了

text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尔纳:欧洲人应当克服对难民的“吝啬”情绪

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Abdulrazak Gurnah),颁奖词致敬了其“坚定的、充满同情的对殖民主义影响的剖析,书写在不同文化与大陆之间生活的难民的命运”,评委会认为他的写作令人想起莎士比亚、约瑟夫·康拉德、V.S·奈保尔等经典作家。格尔纳最近刚从肯特大学退休。他是继1993年托尼·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