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部分人生献给网络 | 社交网络10年10本书

卫报

text

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方面,还有什么比社交媒体更迅速的东西吗?十五年前,它还完全不存在;今日,它占据了几十亿人清醒时间中的绝大部分。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关于自己的最私密的观念,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他们的政治投入,他们的性事——以及他们的基本生活——混杂于如今被称为Web 2.0的松散现象集群中。

“沉浸在破坏性的元素中。” 约瑟夫·康拉德在1900年主张道。我的新小说《病毒》(

Viral

)深入社交媒体制造者的世界,正值其短暂历史的颓废中场:在2010年代中期,社交媒体作为巨型广告平台的可能性,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始被利用。在此之前,这些平台都试图将他们是广告公司这一事实轻描淡写。商业行为仅仅发生在用户内容的间隙中,只是一栏烦人的小字。如今,广告与用户内容之间没有分别了:用户内容就是商业内容,“社交至上”是比传统广告更强大的品牌推广工具。在《病毒》中,我想象了一群半轻信、半愤世嫉俗的人,他们大都是英国侨民,于2015年来到柏林,赶上了社交媒体营销的第一波浪潮,并发现他们被带入了意料之外的境遇。

我所挑选出的这10本书,追踪了过去十年间社交媒体的发展,探索了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将其放入了更广阔的语境中。它们共同觉知到了社交媒体巨大的活力和力量,以及它令人目眩的伤害力。

《魔术镜》( Trick Mirror

《魔术镜》

贾·托伦蒂诺 著

贾·托伦蒂诺《魔术镜》的第一章《网络中的我》,也许是关于社交媒体用户生活的最重要的单一文本,因为它追踪了贯穿她人生的、关于“完全连接”梦想的缓慢的腐败过程。她认为2012年是平衡发生变化的时刻:“我们在网上曾经可以自由地做自己,但如今我们却被自我禁锢。”但托伦蒂诺也承认社交媒体带来的价值——包括#反性骚扰运动,以及她在十年之久的自我推销之后的作家生涯——她对社交媒体未来的结论是悲观的,因为Web2.0是“由激励因素控制的,这使得你在与它交互时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推特机器》( The Twittering Machine

《推特机器》

理查德·西摩尔 著

就“社交产业”对个人和政治生活的破坏性影响,理查德·西摩尔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他展示了社交媒体通知的“可变奖励”如何使上瘾和抑郁的循环得以持续;人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微名人”,个人品牌需要不断维护且随时可能被破坏,这种强制机制对个人生活造成了怎样的毒害;注意力经济如何激励了钓鱼和反动政治;即便有自由派对特朗普式的“假新闻”进行诊断,社交媒体造成的“信息退化”却依然存在;最后,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你可能都会想删掉你的推特账户。然而,作为一个深入机制的自由职业作家,西摩尔自己还在用推特……

《监控资本主义时代》

《监控资本主义时代》

肖莎娜·朱博夫 著 温泽元/林怡婷/陈思颖 译

时报文化 2020-8

如果西摩尔没能说服你删掉推特,那朱博夫或许可以。她对个人体验如何被数据收集技术公司(不仅仅是社交媒体平台,还有谷歌)殖民化,我们的思想、选择和身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被剥夺并被货币化的研究,揭示出了我们作为公民是多么容易纵容这一过程。

《圆环》

《圆环》

[美]戴夫·艾格斯 著 侯凌玮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4

“秘密即谎言”“分享即关心”以及“隐私即盗窃”组成了《圆环》的咒语,在伊戈斯的这本反乌托邦小说中,一家类似Facebook的公司凭直觉意识到了人类个人经历的腐蚀,这是朱博夫在日后会分析到的现象。一开始,小说主人公米亚是一个在公司的全面参与要求下挣扎的新人,但她最后变得完全“透明”,她把自己所有的经历实时传到互联网上。

《Facebook》

《Facebook》

[美]本· 麦兹里奇 著 马小艳 译

中信出版社 2010-6

一切似乎都开始得那么人畜无害。电影《社交网络》就是以麦兹里奇生动的新闻叙事为基础创作的。他将Facebook的创始团队描绘成几个有进取心、渴望地位的书呆子的故事,他们对如何将社交生活转移到网上的观念还很模糊。11年过去了,这本书的真实之处在于,尽管他们是当今在世的最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这些掌管着社交产业的新贵们从未也至今仍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甚至是有趣的政治见解。

《推特和街道》( Tweets and the Streets

《推特和街道》

保罗·戈班杜 著

尽管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但社交媒体无疑打破了对边缘人或持不同政见的人发表言论的传统障碍,并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新的、不受监管的传播方式。戈班杜的书正是关于这些可能性的最乐观时刻的报告——2011年,时代杂志的“抗议者之年”。激进主义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似乎同步得非常流畅,阿拉伯之春、西班牙愤怒运动和世界范围内的“占领”运动,看上去将对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造成永久性的影响。近十年过去了,社交媒体的革命潜力似乎被高估了——或许它最有效率的运用者是2014-2015年出现的伊斯兰国。尽管如此,戈班杜的书以及后续论述数字激进主义的著作,仍然是我们这个瞬息万变、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刻的重要指南。

《生肉》

《生肉》

[英]奥利维娅·莱恩 著 姚瑶 译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10

“这一点都不好笑,或者世上就没什么好笑的,” 莱恩小说中的主人公在2017年夏天的推特上写道。《生肉》是一场记录当下的出色实验,它捕捉到了一种扁平化的效果——借此,一个人社交媒体时间线的内容融入进了日常经验。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的愤怒、环境灾难、琐碎的网络争吵和嫉妒,在这位社交媒体用户古怪平静的生活中,都有着同样的地位——而《生肉》,正如标题所暗示的,将一切展现得原汁原味。

《同情》( Sympathy

《同情》

奥利维亚·苏吉克 著

《生肉》——或者也可以说我自己的小说——反映的是网络移民的经历,主人公们在成年初期才开始上网,《同情》可能是第一部从网络本土视角写作的成熟文学小说。书中苏吉克沉迷Instagram的故事,在形式上如同一场充满了联想和洞见的梦幻旅行,仿佛掉进了社交媒体的无底洞。

《台北》( Taipei

《台北》

林韬 著

文化理论家马克·费希尔创造了“抑郁性享乐症”(depression hedonia)这个短语,用来描述现在许多年轻人生活在一种无快乐刺激的永恒循环之中的状态。林韬的第三部小说《台北》既向读者描述了这种状态,也为他们进行了模仿——从在社交媒体上瞎折腾,到服用处方药,然后再重蹈覆辙,小说试图既显得非常无聊,又麻木地引人注目。

《平台资本主义》( Platform Capitalism

《平台资本主义》

尼克·斯尼切克 著

这是一本写给理论家的书。人们很容易将社交媒体公司视为21世纪偶然出现的独特现象。斯尔尼切克的作品将平台资本主义的出现——如Facebook、Twitter、Uber和Airbnb等公司的崛起,这些公司几乎没有资产,也不生产任何产品,而是提供让其他人在其间操作的平台——置于资本主义生产历史的背景下,这是一种对过去几十年制造业盈利能力缓慢下降的回应。

本文作者Matthew Spiraling系作家。

(翻译:马元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