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疫情下的跨国设计师:在隔离中工作、在工作中反思

界面新闻

text

沉寂一年的上海时装周终于随着城市的复苏也鲜活了起来。排队的长龙,精心的妆发,和不停咔嚓闪烁的照相机,对观众和买手而言,等秀和逛Showroom都是一种久别重逢的惊喜心情。

而对于重新回归正常轨道的设计师,除了心情上的宽慰,更掺杂了一份对于过往工作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反思。

突入其来的疫情让游走于世界各地汲取灵感的设计师不得不停驻脚步。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全球大规模封锁,加之国际航运受限,这次上海时装周肉眼可见地少了很多国外品牌的参与。但与此同时,一些身处异国的独立设计师还是不远万里地回到国内来发表自己的新系列。

旅途受限,他们依然选择回国

这次见到女装品牌SAMUEL GUÌ YANG的创始人杨桂东的时候,他正紧张筹备当晚自己Showroom的酒会。他本来打算好在时装周开始前一天就解除隔离,但在日期上计算的出入导致现场筹备的时间缩减了一天。

14天的入境隔离没有阻碍这位上海时装周的“老朋友”在9月底选择回国。由于工作室远在伦敦,种种条件受限,杨桂东还是参加了今年上半年的云时装周,而他这次的新系列2021春夏也只举办了Showroom,方便买手可以在现场预定到最新系列的产品,并没有安排走秀。此次“沐浴经”系列延续了之前一贯的收腰设计来展现女性的曲线美,但又添了一丝宽松的慵懒,保留了一如既往的中西融合风格。

图片来源:SAMUEL GUÌ YANG

整个Showroom的装设是按照杨桂东在伦敦工作室的感觉而布置的,古色古香的木桌铺上了白缎,散落着水果和书籍,还有几尊立柱上摆放着样式各异的瓶具器皿。其中一些书籍和摆件是杨桂东特意从伦敦扛回来的,为此行李还超重了。

在谈到这次回国的特殊体验时,杨桂东的眼睛不时望向落地玻璃窗里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和模特。灯光角度、家具摆设,模特造型,都需要他的最终拍板。而更重要的是,这是时隔一年后,他久违地与国内品牌好友和相熟媒体碰面交流,自然马虎不得。

在疫情中,每个人都要学会懂得应付工作和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似乎要更为细心和谨慎。

同样怀念人与人之间真实接触的还有Xander Zhou的创始人周翔宇,常年往返于荷兰与中国两地的他,在被困于欧洲十月之久后,也在八月底回到了国内。

周翔宇回国的时间点更早,国际航班的回复情况更为局限,只有上海、广州到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部分欧洲航班复航,班次也十分有限。加上回国后的隔离,让平日里喜欢热闹的周翔宇折腾了一番。

XANDER ZHOU的2021春夏系列主题为“虚拟现实”,灵感来源于疫情封锁下周翔宇对于过往设计的梳理和重组,例如此次镭射切割的龙图腾纹样是源于2016年的春夏系列。由于被困于疫情,这整个系列是他通过与工作团队远程协作的方式完成的。

图片来源:XANDER ZHOU

九月初在上海解除隔离时,他才第一次亲手摸到了这个系列的成品,所幸的是,一切正如他所设想的那般,分毫不差。

他的Showroom陈设简约又具有科技感,左侧是一个长形吧台,右侧银色的长条型衣架陈列着这一季所有款式,不时有相熟的买手和朋友经过,他会笑着向他们招招手。

看得出,周翔宇非常享受这整个办秀和Showroom的过程,尤其是在曾经那么唾手可得的人与人之间密切交流失而复得的情况下,而距离他上一次在国内办秀已经是三年前。

被迫改变的工作习惯

谈及隔离的共同感受,在这14天中酒店房间设施单一,又无法出门,工作都是两位设计师唯一的消遣。

互联网的存在消弭了物理距离上的割裂感,虚拟架构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让远程工作变得可能且必须。但仅仅是言语和画面上的沟通,往往容易让设计师最注重的细节成为棘手的问题。

回忆起隔离那段时间,杨桂东形容自己如同一个“中枢管理器”处理着两地工作沟通。每日基本流程是上午跟上海这边团队对接,下午和伦敦团队沟通。“这边微信对接,然后一下子邮件,然后又跟那边打个电话联通一下。”靠着两边牵线搭桥,杨桂东一点点为Showroom画出了雏形,但很多细节还是靠他在现场才最终调试到完美状态。

先后经历了中国疫情爆发和海外疫情蔓延,周翔宇苦笑道自己可谓是打完了全场,原本想要在新年后回国的计划被迫一延再延。预想到在封闭空间内无事可做,唯有工作的周翔宇比在荷兰工作时更为高效。

图片来源:XANDER ZHOU

相较于远在荷兰和国内的同事沟通,身处上海隔离酒店时他感觉更安心一点,因为感觉和团队的距离缩短了。隔离期间,他通过和北京团队的远程沟通完成了发布在线上伦敦时装周的新系列视频的所有事情。

他说:“我可能就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而且我觉得我们整个公司的抗压能力很强,因为我们会有很多自己的预设和解决方案。”除了对工作形式和节奏的调整,周翔宇还带着这份乐观在鼓励工作室同事调整心态,“今年这一年当中,我们就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对的事情,越在这个时候,大家越要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就好。”

他并没有太担心因为远程工作而影响这个系列成品的质量。成品与设计构想的完美重合不仅是基于周翔宇天然的乐观和对同事的信任,还有他在传达决策时更仔细审慎的表达。他奉行的理念是主观可以决定客观存在。

因为所有的工作内容都是通过会议、视频、图片和他个人的经验想象完成的,所以整个决策流程变得更为系统化和严谨,也会反复确认细节上是否达到完善。比如在做激光镭射穿孔的图案时,以往会通过很多试片来试不同的效果,但现在需要精准到每个穿孔在衣服上的位置和大小。根据已有的样衣,加上现在新的数据,通过实验很多的排列和模拟,加上实物放在上面后进行反复确认,他才会拿到工厂去做试片。

虽然周翔宇努力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但他希望并不希望这样所谓更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流程被常态化,他认为布料还是需要实际去触摸的,而面对面沟通才是灵感的最好表达方式。

图片来源:SAMUEL GUÌ YANG

疫情打乱了原来线下设计的流畅沟通,这也无疑拉长了新系列的制作周期。如果没有疫情发生,杨桂东的新系列本应在6月完成制作,这是为了让新系列有两季充足的时间进行销售,同时不至于与下一系列产生交叉。

这次因为原本的工作节奏被打乱,新系列整个的制作周期被滞后到从四月开始,九月结束。

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导致这个系列的发布没有如往常一样做走秀等更完整的呈现。时间仓促、工作人员异地、成本投入大都是这次没有考虑走秀的主要原因。

疫情重塑空间:我们还需要触手可及的秀场吗?

的确,对于独立设计师而言,光有好的创意是不够的,要将好的创意生产出来进行售卖则需要寻找到合适的供应链将想法变成现实。生产地、资源圈和销售渠道都牵动着设计师的脚步,而作为时装这样一个视觉性产业来说,“亲眼所见”总是来得效果更佳。

周翔宇虽然并没有在订单生产上感受到太大的压力,他长期合作的生产厂商遍布在厦门、上海和广州。疫情期间,中国许多供应链企业打击很大,但却又很快调整了生产节奏,积极复工。譬如这些合作的厂家基本在疫情有效控制后很快就复工了。

在销售渠道上,欧洲对于疫情的控制速率导致国外买手店受到的影响最大,且延续至今。这些买手店大多体量是比较小的,很多是以兴趣为主,所以在收支平衡上比较紧张。譬如杨桂东在伦敦和上海都有生产销售,他也观察到,随着疫情因素的变化,中国和欧洲的买手先后受到了影响。在4月份订货的时候,有很多买手跟他反应因为上一季的销售恰逢疫情冲击导致货物堆积,资金流上产生了影响,从而没有办法在新一季保证订货量。

图片来源:SAMUEL GUÌ YANG

独立设计师品牌虽然在抗风险能力上不如集团化运作,但胜在更为灵活,它们需要考虑更有利的策略,来主动且积极地靠近市场,寻求最优解。

考虑到目前在国外办实体Showroom的可能性比较低,周翔宇通过电子订货系统向国外买手展示新系列的设计。为了尽量给买手提供更多的细节可供选货考量,他还在平台上传了每套衣服的视频。而且在买手店的选择上他也会尽量考虑已经合作过的老客户,优先保证他们的供货。

增加订单销量、与买手店的合作对于设计师如何将创意变现,为今后的设计系列铺路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以往在国内只有在时装周的时候才有品牌信息的曝光,杨桂东在今年第一次开通微信公众号,就是希望能多一个渠道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了解到他的品牌。

除了希望在时装周上与国内消费者保持联系,杨桂东此次回国也是在为下一季的生产计划和面料挑选做准备。这次疫情让他深刻认识到灵活生产的必要性。

考虑到国际大环境下交通运输受阻,以及在可持续时尚上怎样尽量利用身处两地的优势,在下一季的生产中他希望在中国的生产就采购亚洲的面料,在伦敦的生产就采购欧洲的面料,以此来保证灵活生产,不因疫情封锁而受到地域上的限制。

总归说来,作为中国出身的设计师,这些品牌和中国市场还是天然亲和,中国对于疫情的有效控制也使得线下上海时装周的重启成为了可能,这也是让大家回归的最大契机。

“重启风尚”作为此次上海时装周的主题,暗含着线下时装周对于这个产业的分量和重要性。疫情之下,国际四大时装周也纷纷转型线上线下结合的走秀发布方式,这不禁让设计师重新开始思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心力的时装周走秀是否真的必要?

在周翔宇看来,时装周和走秀不应该成为一个严苛的标准,必须要求设计师墨守陈规地来遵循这样的行业模式。早在去年2020年春夏系列的时候他就进行了一次线上虚拟的发布,他顿时感受到面向消费者的展示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而时装周和走秀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图片来源:XANDER ZHOU

同时,对于他而言,线上虚拟发布其实消解了很多在准备时装秀上的复杂步骤。作为首位登上伦敦时装周的华人男设计师,周翔宇每年参加伦敦时装周都需要做很多提前的准备,其中包括将整个系列的服装从中国运到伦敦,基本上都是手提行李过去,每次差不多要装20个行李箱。

将服装运到伦敦以后,还需要租借工作室,安排一系列后续的工作和生活。他认为国外的时装周从没考虑过这趟参展旅程对于外国设计师的难度,而参展的外国设计师们也很难主动退出,因为难以割舍大量的投入付出和时装周所带来的机会。

对于拥有固定客户群和稳定设计风格的成熟设计师品牌而言,时装周或许已经成为了选择。但此次在时装周第一次现身,登台Labelhood的新锐品牌Shie Lyu创始人悉悉认为,对于业内新人而言,时装周作为一个完整的、现实的呈现是必要的。因为新锐设计师需要这样一个与平台去帮他们打开知名度,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接受到市场或者专业人士的反馈,而不是一门心思地闭门造车。

图片来源:Shie Lyu

悉悉在此次参加上海时装周前在纽约帕森斯深造,从研究生才开始转行服装设计的她在国际上已经入围多个全球服装设计大奖,她对设计的热情在于如何回收或再利用有缺陷的材料进行服装创作,同时探索非传统材料作为纺织品的可能性。

去年底回国的她本打算参加年初的上海时装周,然后再回到美国参加纽约时装周,但没想到这次疫情以及上海时装周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工作计划。

因为希望观众能够更细致地观赏她作品的细节,滞留国内的新人设计师悉悉选择放弃参加年初的云上时装周,她认为线上直播和视频无法细致地将她的设计理念传达给观众。

她说:“因为有些东西你看照片感受不到它的一些精密精确,所以这是为什么我宁愿放弃明面上的机会,要等待一个大家可以近距离看到我的作品的一个时机。”

图片来源:Shie Lyu

选择等待的她这次抓住了线下时装周的机会,一口气办了展览、Showroom、走秀三场活动。在国内毫无根基和人脉的她尽管有临时招的实习生和助理帮忙布展,但因为相处时间的短暂,很多时候仍需要她向他们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来达到想要的效果。

疫情笼罩的阴霾还未散去,国际航旅仍然艰难,在谈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打算时,这位在国内刚刚举办完第一场秀的新锐设计师却并不迷茫。

她准备回到重庆开始生产这次在Showroom收到的订单,开启下一季的设计,同时组建自己的工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