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兼顾使命感和商业性?听制作组讲述《扫黑风暴》如何让人一步步“上头”

text

【环球时报记者冀昱樵 徐刘刘】孙小果案、文烈宏涉黑案、海南黄鸿发案……这些曾经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被改编成今夏热门剧集《扫黑风暴》(如图),该剧从一开播就备受关注,口碑和播放量双双“爆表”。有关剧情走向、案件原型和剧集细节等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大量讨论和关注。《扫黑风暴》导演五百、总制片人李尔云和黄星近日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讲述制作组如何兼顾使命感和商业性,一步步推出令人“上头”的扫黑题材作品。

“扫黑是影视市场稀缺题材”

总制片人李尔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扫黑仍然是市场上的稀缺题材。”2019年5月,“孙小果事件”让李尔云团队将目光放在扫黑题材上,“非常触目惊心的案件,关注度非常高,”李尔云和黄星从诸多案件中重点选取了四个案件,有了将其改编上荧屏的想法。在中央政法委指导下,制作团队有机会阅览相关文档,当地司法机关也给予极大支持和帮助,制作团队得以近距离接触办案人员,采集一手资料。

总制片人黄星说,他们的目标是呈现一部兼具使命感和商业性的作品。“这一题材必然承载着向扫黑英雄致敬的使命,还要向群众普及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工作方式和成果,同时作为影视剧能够有市场性、商业性,得到更广泛的、不同年龄层的接受和认可。这使得创作过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多了不少限制。”

“所有人都拼着命”

《扫黑风暴》的成功得益于多方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导演、制片人、演员还是提供指导的中央政法委,都致力于完善细节,尽最大努力进行艺术性还原,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从剧本创作到拍摄,中央政法委全程参与,其间还有人员到剧组同主创人员交流。在开拍之前,导演就与政法委的相关负责团队开始密切沟通。

李尔云表示,政法委相关团队定期会去组里看所有素材,一集一集往下顺,有问题会及时提出要求做调整。《扫黑风暴》在湖南拍了3个多月,湖南省政法委为剧集制作提供了很多专业性指导。导演五百说,湖南政法委和剧组人员一起专门建了微信群,就是为了及时回复编剧关于细节方面的问题,包括扫黑办不同级别的人物对应的称呼、督导组各级别人员会受到怎样的接待等。

“最基本硬伤不能出现,手机半夜不管几点他都回复,每天都是这样,”五百说。因为拍摄时间比较短,主创人员的压力很大,但导演坦言,没有一个演员给他增加额外压力,拒绝分给自己的任务,“所有人都拼着命”。

“真实的冲击力”

在多方理解和支持下,五百得以增加更多精巧的设计,包括观众热议的粉色保温杯,正是导演的突发灵感。“演员试妆的时候,我们先给他的脸上做了刀疤,也不知道导演从哪来的灵感,说给他拿一个保温杯,还必须是少女粉的保温杯,但是又坑坑洼洼、有很多锈都蹭掉的地方。我们问为什么,导演说你不用管,长他这样的人拿个粉杯子肯定有故事。我觉得这也是创作很重要的部分,大家会对有反差感的人物角色代入更多遐想、投入更多感情,”黄星详述了粉红保温杯背后的故事。

五百曾发文透露,他们在真实的审讯视频中看到,一个人(受审者)审讯开始一周后,满头黑发中就有一捋白发,一个月后有一半的头发已经白了,三个月之后头发就全变白了。“这个真实的冲击力当时就震撼了我们,我把他套用到剧中人物董区长的身上。”

选角环节对于一部剧的成败也至关重要。选择孙红雷作为这部剧的核心人物正是李尔云的想法,她认为把孙红雷和扫黑两个字放在一起,市场的期待值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