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跨文明、跨地域的安全觀——專家解讀亞信峰會重大成果

text

新華社上海5月24日電(記者賈遠琨

黃安琪

李志暉)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21日在上海舉行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於亞洲安全觀的深入闡述連日來引發熱議。專家認為,這一跨文明、跨地域安全觀的構建,將極大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與世界安全再平衡,使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亞洲地區具有突出的文化多樣性,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匯聚,不同的文化積澱構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亞洲是全球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又是安全威脅和衝突動蕩的“重災區”和“高危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說,亞洲在傳統安全領域和非傳統安全領域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區域,危機不斷、衝突頻發,存在世界性難題,如巴以衝突、伊朗核問題、朝鮮核問題、敘利亞危機、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重建等。與此同時,最近二三十年,亞洲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出現。正因為亞洲充滿了活力,世界的重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

正是在這種“亞洲覺醒”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亞洲安全觀,來嘗試解決亞洲問題,緩解亞洲矛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前駐越南大使齊建國認為,中方提出安全觀是亞信峰會最大亮點。這一安全觀強調的是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安全。針對這一安全觀,如果各國能夠達成共識,就向構築亞洲安全機制邁出了一大步,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中心主任趙干城認為,一般而言,安全共同體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基礎上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亞洲國家需尋找一個利益匯合點來構築安全共同體,這個匯合點就是共同發展。

差異性需要尊重,多樣性需要包容,在亞洲構建安全共同體面臨特殊的挑戰,同時也享有獨特的優勢。如何讓亞洲的多樣性成為優勢而不是阻力,要用實踐來證明,關鍵在於以包容性來化解阻力。

齊建國說:“長期以來,亞洲地區以對話、磋商的方式已經解決了不少自己的問題。”

早在60年前,中國先後同印度、緬甸倡導並確定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已經通過友好協商同14個鄰國中的12個國家徹底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偉建說,亞洲安全觀作為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進一步延伸,是建設和平穩定新亞洲的重要指針,其影響將惠及全亞洲並達及世界。

在新形勢下,亞洲安全問題極為複雜,面臨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環境安全、網絡安全、能源安全和重大自然災害等帶來的挑戰。

趙干城認為,亞洲地區的一些國家容易陷入安全困境,這主要是因為就安全論安全,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根本問題還是在發展上,而發展經濟是中國的優勢,中國是亞洲地區很多國家的重要貿易對象國,通過合作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進而實現可持續的安全。”他說。

“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是落實安全觀的重要途徑。李紹先說,“一路”和“一帶”為沿途國家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為亞洲安全體系的建構開拓了思路,也將為亞洲人自主解決亞洲安全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2014至2016年,中國成為亞信主席國,客觀上體現了中國在亞洲地區號召力的提升。會上,中國提出了諸多具體建議,包括推動亞信成為覆蓋全亞洲的安全對話合作平臺,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建立地區安全合作新構架;加強亞信能力和機制建設,支持完善亞信秘書處職能;舉辦亞信非政府論壇等。如果這些方案得以實現,將對亞信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