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題:中國首倡“絲路精神”深遠影響亞洲及世界
新華社記者劉斐
王建華
地處東亞的中國同位於西亞北非的阿拉伯國家今後將弘揚“絲路精神”、深化雙邊合作,這將對亞洲乃至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儘管有著明顯不同的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發展水準,但都面臨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使命和挑戰,在世界局勢紛繁複雜、經濟競爭更加激烈、地區衝突不時發生的時代,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將為亞洲與世界樹立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新典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做了主題為“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闡述了“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尊重道路選擇,堅持合作共贏,倡導對話和平。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提出並闡釋“絲路精神”。
分析人士表示,“絲路精神”將成為中阿合作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可以增進雙方的戰略互信,實現求同化異,還可以與亞洲安全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一起指導解決地區及世界性的複雜問題。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地處亞洲東部,而阿拉伯國家集中的西亞和北非則處於亞洲西端。中國提出的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串聯著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一帶一路”將成為中阿戰略合作關係深化的新機遇,同時中阿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夥伴。
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史稱“絲綢之路”;而從中國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自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路徑則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說,中阿合作有著重要的地緣意義。由於雙方都曾是殖民主義的受害者,在歷史上又有著悠久而廣泛的往來,中國尊重阿拉伯國家,並願意與阿拉伯國家共享中國發展的機遇。
上月在中國上海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中方首次倡導亞洲各國應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這與“絲路精神”有著相契合之處,體現了中國外交理念的一貫性和延續性。事實上,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亞洲安全觀“共建、共享、共贏”的戰略支點也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說,這些新的表述是中國外交政策在新時代的延展,在不同場合、面向不同受眾不斷地用具有相似內涵的理念表達中方的立場,而讓世界接受這些理念是需要時間和實踐的。中阿合作將可以作為樣板讓國際社會注意到,並吸納國與國交往的新思維。
冷戰結束至今,國際安全形勢複雜、熱點問題頻出,東亞與西亞成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挑戰和威脅交織密集的重點區域之一。個別國家不斷染指這些區域內國家的內政事務,強推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以“實力論”“叢林法則”“零和博弈”的舊思維行事,令一些問題和矛盾更趨複雜化。
習近平說:“我們應該一道努力,倡導文明寬容,防止極端勢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間製造斷層線”“一個國家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我們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中國將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地區事務,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同阿拉伯國家一道,推動通過對話找到各方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妥善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阮宗澤表示,國際安全問題的熱點大多在亞洲,包括東亞和西亞。加強中阿合作則是要樹立一種國際社會“大家庭”理念,以合作共贏代替對立零和。中阿如此不同的實體之間深化合作,可以為未來世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徑,讓各國找到相互之間最大公約數,共享發展機遇,共同打擊極端思想與勢力。
第四次亞信峰會為亞洲各國描繪了一個“新亞洲”的美好願景,將以新安全觀、新秩序觀、新發展觀實現亞洲復興的“亞洲夢”。位於西亞的阿拉伯國家也是“新亞洲”的建設者和受益者,以“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同“共建和平、穩定與合作的新亞洲”並行不悖。
中國正在受到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三股勢力”的威脅,與阿拉伯國家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一樣需要構建安全屏障。
時殷弘說,阿拉伯國家也是“三股勢力”的受害者,而一些西方國家則因之歧視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深化合作不僅有助於阿拉伯世界的繁榮穩定,共同消滅危害安全的因素,也有助於使外部世界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實現再平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