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產業園區:中國探索“造血式”扶貧新路

APD NEWS

text

圖為8月27日,觀展者在2012中國(寧夏)黃河善谷慈善博覽會慈善成就展上參觀由慈善機構捐建的山區兒童營養午餐食堂。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近年來,中國一些地方開始突破傳統的“輸血型扶貧濟困慈善模式,探索以產業園區為基礎的“造血型產業化慈善。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吉德慈善園區是當地政府探索慈善產業化的一個嘗試。來自福建莆田的商人嚴國聖因“慈善兩字將自己的事業搬到了這裡,立足當地“中國馬鈴薯之鄉的資源優勢創辦寧夏國聖食品有限公司。

據介紹,國聖食品有限公司整個項目投產後,不僅解決當地群眾馬鈴薯種植和銷售問題,更可為當地群眾提供近2萬個就業崗位。“這必將增強貧困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嚴國聖說。

西吉縣吉德慈善園區是寧夏“黃河善谷戰略構想中的一環。根據規劃,寧夏將在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建設紅寺堡弘德、利通立德、海原厚德、同心同德、原州圓德、西吉吉德6大慈善園區,通過低地價、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前來發展。

“寧夏將進一步創優慈善政策環境,出臺慈善產業發展、殘疾人就業、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的具體政策,用法規政策、章程等規範和保護慈善行為,用優惠政策引導和發揮好社會慈善力量。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說。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說,寧夏立足實際、提出“黃河善谷戰略,通過慈善事業與生態移民、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慈善興業、慈善扶貧、慈善富民的慈善之路。

目前,在寧夏貧困帶上的6個慈善產業園區,已入駐企業45家,項目投資達182億元,慈善產業已經逐步開始發揮扶貧助殘的“造血功能。

今年26歲的張東利是最早入駐弘德慈善產業園的寧夏匯川愛德服裝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因為下肢殘疾,年紀輕輕的他已經輾轉多地“討生活。“過去出去打工的時候,人家看到我這個樣子,話都懶得說,更別說招聘去幹活了。他回憶說。

去年,在聽到家鄉打造“黃河善谷,大力扶持殘疾人就業的消息後,張東利從南方返回,來到弘德慈善產業園,順利找到了工作。

“現在廠裏幫我們交了五險,每個月工資在計件的基礎上比健全人要高大概20%。一個月下來,別人賺1200元,我就能賺1400元。張東利說。

據了解,在寧夏匯川愛德服裝公司150多名職工中有殘障職工44人。殘障人士在這裡不僅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裡得到了尊重和認同,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記者在黃河善谷慈善博覽會期間採訪了解到,寧夏雖然是全國第一個開始探索產業化慈善的地區,但卻並不是唯一一個。

據四川省遂寧市副市長鄧為介紹,今年遂寧市也在積極探索慈善產業園區化,以著名景區船山區龍鳳古鎮為依託,建設慈善旅遊文化產業園,吸引國內外慈善組織和企業參與到遂寧慈善、旅遊、環保、殘障康復、養老、教育、文化等公益領域建設,並通過慈善產業帶動就業,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慈善產業是慈善事業發展到成熟的階段,是慈善事業相當重要的構成部分,通過合理的商業模式,可以為慈善事業注入持久強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