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熱映電影票房注水"無一例外"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截至11月13日,2016年中國內地總票房突破400億元大關,比去年破400億元提前了19天。

在電影市場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票房注水”現象卻變得相當普遍。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副主任李東表示:“目前熱映的所有票房比較高的影片幾乎無一例外都有票房注水”。

去年上映的《捉妖記》和今年的《葉問3》,成爲兩部最受“假票房”質疑的國産片。後者僅僅放映兩天,就因爲涉嫌票房造假,受到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調查。

“目前比較盛行的做法是‘買票房’。制片方只需要把播放的成本去除,再給影院一些好處,票房就可以‘刷高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漢文告訴記者,這種造假行爲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制片方和院線私下達成協議,在影院非營利時間段,比如零時到清晨6時這一根本沒有觀衆的時間段,以包場的方式衝高票房。另一種是在營利時間段,片方提前買下影廳裏的部分位置,而實際觀影時,並沒有真實的觀衆。

新影聯院線前副總經理高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去刷票房的話,只用出一個5%的電影專項基金,一個3.3%的流轉稅,然後再交一個2%到3%的數字設備費。這樣加起來只需要10%左右的費用。”

此外,爲了提高電影的排片率,制片方還會在分賬比例上做文章。目前電影票房上繳5%的電影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後,剩下部分由片方、發行方、影院按比例分成。一些制片方私下和影院協議,降低自己的分賬比例,將屬于自己的票房盈利返一部分給影院,以此讓影院增加排片量。這樣既可以推高自己的票房,又可以擠掉對手的排片量。

“有的影院甚至暗中把約定分賬少的電影票房轉移到高分賬的電影上,從而獲得更高收益。這樣貼錢的目的是在電影上映的最初幾天拉高票房,造成觀影‘火爆’的假象,讓影迷跟風購票。”劉漢文說。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姜濤表示,票房數據造假,讓電影市場深受其害。不僅是有的影院爲票房注水,還有些影院偷瞞票房、挪報票房,造成票房流失,直接導致票房數據失實,影響投資人、政策制定者對市場的判斷,甚至已經影響到行業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電影所李春教授認爲,票房潛規則盛行的原因,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市場監管不到位。如果縱容這一行爲,將極大地擾亂正常的電影票房秩序,給未來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2016年10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影産業促進法,明確禁止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主體通過制造虛假交易、虛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衆,對違法者將根據情節罰款、責令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

姜濤表示,針對目前國內電影票房注水情況,相關部門將開展專門針對電影市場的專項治理,拿出更嚴厲的措施。電影局將建立“影院經理的黑名單制”,一旦數據作假,則不能再獲錄用。此外,在影廳安裝攝像頭,人數誤差在1%之內是允許的,誤差在2%之間,就會報警。

“盡管《電影産業促進法》對虛假票房出重拳,但也要看到,類似現象的發生,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國內電影制作、發行機制不靈活以及市場競爭不充分等。”李春認爲,除加強電影制作、發行的事中事後監管,還需要從分級制入手,進一步深化電影體制改革,讓國內電影走向良性競爭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