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4日電(記者有之炘)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日前在“國家使命:上海自貿區與金融創新”論壇上表示,上海自貿區日益成為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的突破口。
業內人士表示,上海自貿區的一系列金融創新主要圍繞著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在不同的維度進行探索與嘗試。
掛牌8個多月來,上海自貿區已擁有2297家金融類企業。自貿區的金融制度框架目前也基本形成。一行三會先後出臺了四部支持意見,共計51條,近期又陸續推出13項實施細則。
同時,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自貿區共發生跨境人民幣境外借款26筆,總量達到45億元;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試點企業12家,收支金額46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額462億元,同比增長90%。
在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看來,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堅持圍繞國務院部署的三大任務: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服務業的升級和擴大開放;金融改革先行先試。其中,自貿區金融創新的核心就是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
簡大年此前介紹說,擴大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是為了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流通的規模;利率市場化是為了進一步完善人民幣的定價機制;外匯管理改革是為了提高人民幣與外幣兌換的便利程度;央行最新推出的自由貿易賬戶,則是在一個新的賬戶體系下,為人民幣國際化營造綜合環境。
不過,在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推進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多方面的風險,諸如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風險、套利的風險、影響宏觀調控有效性的風險等。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首先要加強體制和機制的建設與監管的協調,構建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安全網;其次是改進金融的監管方式,加強事中和事後的監管;第三,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和內部監督檢查,建立更科學合理的業績考核體系。此外,還要加強風險的法制宣傳教育。
戴海波透露,下一步上海自貿區將牢牢把握國際高標準的投資和貿易規則,不斷加大金融服務業對外對內的開放力度,並做好壓力測試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