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美國在南海的戰略誤判

IPP評論

text

【亞太日報訊】美國近期在南海的軍事行動已經表明美國人確實在南海問題上出現了誤判,這是美國亞太戰略的錯誤計算。如今美國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美國通過與其盟友以及部分南海主權聲索國之間的緊密合作來“遏制”中國。這樣一個錯誤的戰略將使美國付出沉重代價。

從地緣政治上來講,中美在南海並沒有直接衝突,除了美國自己所定義的“航行自由”外。然而航行自由同樣是中國的國家利益。如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中國超過80%的進出口貿易需要經過南海。阻礙南海航行自由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這將嚴重損害中國的經濟發展。

美國在南海的存在是被中國所承認的歷史事實,但是過度的介入則會被中國認為是威脅。中國並沒有自己的門羅主義,沒有打算將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驅逐出去。實際上,中國歡迎美國在該地區的持續存在以及它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其中就包括航行自由。中國的領導人一再表示他們歡迎並支持美國在南海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但是,美國對中國的意圖與角色都誤判了。美國把它的判斷建立在其作為擴張主義帝國的歷史經驗以及根深蒂固的強權政治思想之上,而不是在於中國在該地區的外交表現。當小布希總統上臺時,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者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甚至是繼蘇聯解體之後的又一個敵人,因而曾試圖遏制中國。今天,儘管美國不再採用新保守主義的說辭,但其“重返亞洲”的戰略依然反映了同樣的思想。美國反復強調南海問題必須和平解決,不允許一個大國欺淩它的弱小鄰居。

美國的這種論調看起來頗具哲理,但對中國來說是有失偏頗的。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當年曾呼籲“共同開發”,把南中國海主權問題擱置起來。鄧小平認識到主權問題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爭議性問題;因而他提出共同開發的主張。然而,沒有哪個國家做出積極的回應。多年來,正是這些比中國弱小的鄰國們,尤其是越南,佔領了南海絕大多數的島嶼、岩石與暗礁,並早在中國之前進行填海造陸。中國並非島礁建設的肇始者,亦非首先“把前哨站軍事化”之國。

中國過去所犯的外交錯誤是當時沒有在國際上大力聲討這種行徑;相反,中國採取自己傳統的“面子”外交方式,私下懇求這些國家不要這麼做。正因為此,當中國照樣行事時,這些小鄰居卻試圖通過“國際化”來解決問題,令中國徒生懊惱。

美國在幾方面都把自己的對華戰略打錯了算盤。首先,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富有民族主義傳統的中國會抵禦美國的戰略挑釁。儘管中國老百姓有時候同執政黨在內政事務上有不同的想法,但他們在任何涉及“核心”國家利益的問題上都會堅定支持政府。沒有哪個中國人想讓他們的領導人“放棄”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利益。任何這麼做的領導人都將給執政黨的合法性帶來危險。簡言之,沒有哪位中國領導人能忽視民族主義輿論。

第二,對中國老百姓來說,中國政府的行動是無可非議的,因為這不過是中國對其他國家所為做出的正常應對而已。在胡錦濤時期,政府就因未採取任何有效措施制止這些國家在南中國海之活動而受到責備。習近平“積極有為”的外交,是在中國國內是受到強烈支持的。這種積極有為,就包括在南海的“主動”與“進取”。

更重要的第三點是,中國有能力抵禦美國。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儘管近來經濟放緩,它的增長速度仍是世界上最快的之一。未來中國的GDP總值會變得比美國的還要高。雖然中國的人均GDP仍會小於美國,但總規模不可忽視。中國的技術積累已經達到了可以實現突破的階段。

美國介入南海無益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它的介入只會把各方帶入了雙輸局面。歷史上,中國及其鄰居們數千年來和平地共存著。中國只有在被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殖民時才變得有擴張主義傾向。中國沒有傳教文化也沒有傳教式的外交政策。它的小鄰居們也十分清楚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講,美國及其盟友在南中國海實行的“統一戰線”是源自美國的帝國使命與其盟友們本國利益最大化的交集產物。美國現在處於第二十二條軍規式的進退維谷中而無法迴旋了。

雖然美國與這些國家在某些領域有利益的交集,但這些國家本國的利益最大化卻並非一定是符合美國的利益。再比如說,美國和中國在國際領域如伊朗問題和北朝鮮核擴散問題還有氣候變化上,都有共同的利益。把中國留在美國領導的國際體系內也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如果中國像冷戰時蘇聯那般退出這個體系自立門戶,那將是災難性的。

美國還錯誤判斷了它能從中國鄰居們那得到的支持。近日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的東盟成特別峰會上,奧巴馬與東盟領導人發表了一份聯合宣言。宣言闡述了引導各國在促進民主和經濟增長,尊重東盟中心性,抗擊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與暴力極端主義,還有促進人與人聯結等領域進行合作的原則。儘管南中國海局勢緊張,宣言並未提及中國或南海問題。相反,宣言強調了像“以規則為基礎的區域和國際秩序”,“和平解決爭端”,“航行與飛越自由”,與“非軍事化和自我克制”這樣的原則。

越南和菲律賓尋求美國採取進一步行動在南中國海遏制中國的要求被證明是無法引起其他東盟國家共鳴的。事實上,大部分東盟國家出於經濟考慮想保持同中國的友好關係,以繼續從中國的崛起中獲益。它們歡迎美國的存在以制衡崛起的中國,但這僅僅是在軍事領域而非經濟領域。

除此之外,中國還實行與美國殊異的周邊外交政策。直到最近,美國已經對古巴實行了半個世紀的制裁。中國儘管與菲律賓近幾年處於對峙關係,但中國沒有終止與菲律賓的貿易與商業關係。許多中國人相信中菲關係的惡化更多歸因於菲律賓的親美總統阿基諾三世,只要新一位總統上臺關係就可以正常化的。至於中國和越南的關係,兩個國家執政黨間繼續保持著親密關係,政府間關係亦然。越南最近的領導層更替也表明親美領導人正在失勢,越南與中國的關係預期將會變得穩定。這些因素表明中國及其鄰國們已然意識到和平共處地緣政治的必要性。

對中國來說,它仍繼續堅持追求南中國海領土爭端的和平解決。儘管面對來自美國的高壓,中國展現了不動搖的毅力。對中國來說,最需要的是耐心。中國並沒有帝國使命。中國雖然不歡迎美國的軍事挑釁行動,但它也沒有想要和美國打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從歷史中吸取了珍貴的教訓:一個大國的衰落並非來自另一崛起國的挑戰,而是出於它自己的誤判和錯估。

本文為IPP評論原創稿件,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微信ID:IPP-REVIEW)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文章版權歸IPP所有。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