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探索治理農村“白色污染”發展清潔農業

text

新華社銀川5月24日電(記者趙倩)“你看現在地裏多乾淨,上一季留下的地膜基本被撿完了,刮這麼大的風,也不像以往飄得到處都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草廟鄉農民景維軍說。

正如這位老農所說,如今行走在寧夏南部山區田間地頭,昔日“牛皮癬”式成片的白色農用殘膜已很難覓到。而這一變化正是得益於自治區正在大力實施的農用殘膜回收利用行動。

覆膜栽培技術於上世紀70年代被引入中國,是農村適用範圍較廣的保水保墑農業技術,特別在乾旱的西北地區,覆膜保墑的抗旱節水、增產效果尤為明顯,近年來被大面積推廣使用。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局長王林介紹,目前寧夏每年地膜覆蓋種植近400萬畝,各種農用地膜使用總量達2.5萬噸,相應產生的廢舊地膜約2萬噸。由於之前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機制,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率低,部分清理出的殘膜被棄於田邊地頭,導致嚴重的面源污染。

科學研究顯示,農用地膜的原料為聚乙烯塑膠,極難降解,其降解週期一般為200年至300年,降解過程中還會溶出有毒物質,易對土壤環境造成污染,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準。

為了解決農用殘膜對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寧夏於去年底出臺《關於做好農用殘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通過設立殘膜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扶持殘膜回收加工企業、對機械化回收殘膜給予補貼等方式推進農用殘膜回收利用工作。

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農民撿拾殘膜和企業加工回收殘膜的積極性。景維軍說,以前村民也知道地膜留在地裏對土壤不好,但自己沒有好的辦法處置,現在有企業收購,大家都會把殘膜收集起來去賣掉。

記者在負責殘膜回收加工的彭陽縣世陽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看到,廢舊殘膜經過清洗、拉絲等程序,被加工成一種黑色顆粒狀物體。“公司日加工殘膜能力能達到5噸,生產出的聚乙烯顆粒用來製作塑膠製品,銷路很好。”公司總經理鄧世平告訴記者。

向農村“白色污染”宣戰,中國多地都已開始行動。過去兩年,新疆農業部門已在一些縣市進行試點,進行地膜補貼,鼓勵農民使用較厚的地膜,今年又投入3800萬元“凈土工程”專項資金開展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此外,甘肅今年也在農業清潔生產行動中,開展地膜科學使用示範建設,推廣應用厚度0.008毫米以上的地膜,並示範推廣有利於廢舊地膜回收的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寧夏已將農用殘膜污染整治納入政府效能目標考核,通過整治建立殘膜回收長效機制,使今年農用殘膜回收率達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王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