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倫敦小夥為中英交流“搭橋”

text

新華社倫敦7月4日電通訊:倫敦小夥為中英交流“搭橋”

新華社記者劉石磊

土生土長的倫敦人里昂·芬斯特的名片與眾不同——不只因為背面充滿設計感與藝術感的簽名,更因為名字下面的中文“建築師

設計師”,以及首位為“86”的中國手機號。

芬斯特剛在倫敦大學學院完成建築學碩士學位,明年他將通過中國政府設立的“外國留學生獎學金”項目進入清華大學繼續深造。對於即將開始的中國求學生活他充滿期待,不過對於中國本身他並不陌生。

“我大學畢業之後,就來到了中國,並且一待就是3年,”在倫敦大學學院旁邊一家咖啡館,芬斯特向記者講起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因為一直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並且早就對中國的建築藝術心懷嚮往,所以來中國自然是首選。”

不過到了中國之後,除了美輪美奐的古代建築,美食成了芬斯特在中國“最美的發現”。他坦承,到中國後不久,他堅持多年的素食習慣就“毀於一旦”。“實在太美味了,無法抵擋”。在重慶生活時,大大小小的火鍋店、街邊的麻辣燙,都是芬斯特的最愛。

“當然,中國帶給我最大的改變,還是在建築設計的理念和創意方面,”這名27歲的小夥留著稍顯隨意的絡腮鬍,看起來頗具藝術範兒,但一談起專業,他十分認真:“中國的古建築中充滿智慧,給了我很多啟發。”

此外,芬斯特認為,中國城市的迅猛發展也給了建築設計師們施展拳腳的巨大平臺。“在北京、上海、重慶這些大城市,很短時間內就能看到一座新建築出現,這在歐洲、在倫敦是不可想像的。”

在中國的3年時間裏,除了在建築設計公司工作,芬斯特一有時間就到各地遊覽,欣賞最具東方特色的建築,並潛心學習其中蘊藏的中國文化。他說,在中國看到的那些建築激發了他將東西方建築藝術相融合的想法,這就是他未來要走的路。

“中國城市的現代建築越來越多,人們總覺得中國在向西方現代建築學習,但我認為這是個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過程,”芬斯特說,這種交流是雙向的,西方建築也有許多可向中國學習的地方,二者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影響。

“在清華大學,我想我會有更多與中國建築師交流學習的機會,這是我最為渴望的,”談到未來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規劃,芬斯特“雄心勃勃”,“完成在清華的學業後,我打算自己開一間建築設計公司,並在北京和倫敦都設立工作室,我們的設計理念和風格將是中英合璧。”

芬斯特說,他所構想的公司將不只為中國和英國設計獨具特色的建築,也為兩國民間交流搭建起一座橋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