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 Machines:把CPU內核虛擬化

36氪

text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家神秘的芯片初創企業Soft Machines剛剛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它的目標很有野心:要實現內核的虛擬化。

這家初創企業的名字叫做 Soft Machines,總部位於硅谷,由英特爾前雇員 Lingareddy 和 Mohammad Abdallah 聯合創立於 2007 年。目前 Soft Machines 共有 250 名員工,在印度和俄羅斯設有分支機搆。此前這家芯片公司一直處於隱身模式,本週四,這家公司首次現身,在芯片業研究機構 Linley Group 舉辦的活動上公佈了自己的計劃。

我們知道,芯片的工作頻率(時鐘頻率)1990 年代及 2000 年代早期一直在穩步提升,但是主頻太快會導致芯片出現功耗過大和過熱的問題,因此英特爾等芯片製造商開始走多核化的路線,即限制單個微處理器的主頻,通過集成多個處理器內核來提高處理性能。這屬於一種分散式分而治之併發處理的思路,雲計算、雲存儲、分佈式網絡等等都是用這種思路來解決規模問題。

問題是在應用端,能充分利用多核處理優勢的寥寥,所以給使用者帶來的速度提升感知越來越不明顯。Soft Machines 決心要改變這種狀況。其基本思路也是一樣—分而治之,把計算任務拆分為可併發運行的更小部分。但是 Soft Machines 的做法有所不同。

以往,芯片要程式師設計產品來發送獨立的指令流(即所謂的線程),然後由處理器芯片內的各個內核進行處理,也就是說,任務的分解需要應用開發者來設計實現。這無疑提高了充分發揮多核處理器性能的門檻。

而現在,Soft Machines 開發了一種特殊的電路模組,這種模組可以自動將線程分解,然後傳遞給所謂的虛擬內核,再由這些處理引擎對任務進行分配(虛擬硬件線程)。

Soft Machines 把這種新型的 CPU 架構稱為是 VISC,以區別於以往的 CISC 和 RISC 架構。VISC 可以基於不同的應用需求動態分配資源,對單 / 多線程的應用在性能與功耗之間做出平衡。這種方式比傳統的內核調度更加靈活,效率更高,而且省卻了開發者的干預。根據 Soft Machines 對其芯片工作樣本的測試,其計算性能是普通多核處理器的 2 到 4 倍。Soft Machines 據稱擁有微芯片方面的 30 項專利。

這意味著對芯片的設計可以有多種選擇:即可讓它保持正常時鐘頻率下獲得顯著的性能提高,也可以讓芯片維持在較早前的性能水準,但是卻因此大幅降低功耗,從而提高了電池的續航時間。

不過,業界對此可能會提出質疑。因為早在 1990 年代時即有人進行過芯片虛擬化的努力。當時一家名為 Transmeta 的初創企業也想把軟件從芯片硬件中抽象出來,但在秘密攻關數年後仍宣告失敗。

但是 Soft Machines 除了技術上不一樣以外,它的商業策略也有所不同。它不打算自己生產芯片,而是要把自己的發明賣給芯片公司,這樣一來可以顯著降低變現成本。Soft Machines 把初始客戶定位在 Android 芯片生產商上,儘管這個領域 ARM 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 Soft Machines 在這個蓬勃發展的生態體系中應該仍能覓得不少商機。此外,Soft Machines 稱自己的技術也可以運行為英特爾、IBM 等其他公司的芯片編寫的軟件。這也許就是 Soft Machines 之所以得名的原因,而這種開放性也可以給它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迄今為止 Soft Machines 似乎贏得了不少人的青睞。融資額說明了一切。上個月底,CBinsights 曾做出了一個隱身模式初創企業融資排行榜,Soft Machines 以 9600 萬美元高居榜首。而根據演示的片子,現在其總融資額已達 1.25 億美元,由此可推斷最近一個月它又獲得了將近 3000 萬美元的融資。投資者當中包括了 Albert Yu(虞有澄)和 Richard Wirt 這兩位英特爾的前高管,Gordon Campbell,以及三星的風投機構、AMD 還有阿聯酋的投資機構 Mubad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