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6月27日電題:車模裙褶上的中國時代印記
新華社記者蔣旭峰
徐揚
汽車已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很多中國人都有過逛車展、看車模的體驗。中國車模往往決定不了自己在車展上要穿什么,但是她們的裙褶足以折射出中國小至汽車行業發展大至時代腳步的印記。
難以想見在四十年前的中國會有穿短裙的車模,“有傷風化”的帽子肯定會壓得她們喘不過氣來。車模在近二三十年中從無到有,著裝從低調轉向絢麗甚或豔俗,見證著中國社會從單一軍綠色到多元彩色的變化,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飛鴿、永久等本土自行車品牌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讓位給奔馳、寶馬等汽車洋品牌。
中國人視覺味蕾的興奮點在日漸抬高。近年來,北京等地車展的參展車輛、布展面積、首發車型都屢創新高,車模的表演也從單人展示升級為群體舞蹈,車模行頭由一套服裝轉向了長裙加短裙等多套服裝的輪番秀,視覺素食變為視覺盛宴。
在第十三屆中國瀋陽國際汽車工業博覽會上,記者看到寶馬展臺呈現了自行車特技、俄羅斯藝人曼妙歌舞、提琴演奏連貫而成的華麗表演。試想為了吸引中國消費者,未來很多車展商是否都要走這種“劇場版”演出路線。
在中國,車模是舶來品。儘管目前車模已成為多數展商的“必點菜目”,中汽人才交流中心負責人皇豔蕾等業內人士回憶,最初在北京、上海等地車展上安排車模的是日本、歐美等外資品牌,而且著裝相對保守。在中國人生活改善的過程中,潮流乃至幸福經常是由洋品牌來定義的。舶來品在神州大地上有改良也有變異的一面。
在富起來的同時,一些中國人患上了物質狂躁症,對任何炫耀類的裝備都趨之若鶩,汽車這種工業文明的產品成為消費符號化的鋼鐵載體,在中國承載了代步工具之外的很多社會功能。一些中國人腳踩油門闖紅燈,手按車喇叭呼嘯過市,嘴上衝著車模叫囂說“把你一起給買下來”,這些都顯示他們的物質病程度不輕。一些人患病的程度略輕,但逛車展時也是看“模”不看“車”,還沒問清楚車的性能就直接問價格。這種浮躁的“地氣”使得一些展商願意在車模“眼球經濟”上大造噱頭。
觀察人士發現,一些裸模“布條裝”上陣等有傷風化的表演大約出現在2008年之後,更多地是出現在二三線城市的車展上,尤其以本土汽車品牌居多。“布條裝”其實凸顯了本土品牌追趕洋品牌的巨大生存壓力。
在整車設計、新能源車的電池技術、底盤和發動機等關鍵環節上,本土品牌與國際巨頭間的差距不小,在合資品牌頻頻降價的背景下,很多本土品牌的生存壓力陡增,本土品牌乘用車銷量在今年初出現同比下滑。一些本土品牌希望以“短透露”的車模和震耳欲聾的音響聲來“吸睛”,好助力自己“吸金”。
車模行業與中國很多行業一樣,都需要經歷規模擴張到精細化發展的蛻變轉型。儘管車模自己未必願意走性感路線,但在尚缺乏行業自律的中國車模市場中,她們很難違背展商、經紀人公司或是廣告公司的“聖意”。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廠商的全國統一佈局,車模穿什么、表演什么往往由地區經銷商和經紀人公司決定,一些廣告公司甚至婚慶公司也進入這一低門檻行業,價格戰擾亂了市場秩序,最後留給車模的演出費甚至只有區區數百元,只好找在校生兼職,而不能邀請專業化模特助陣。
汽車業的技術趕超絕非一日之功。現實的市場競爭又不會給中國本土品牌留太多的等待時間。如果本土品牌還在用車模的美腿來吸引消費者眼球,證明本土品牌在核心技術、產品服務上與洋品牌的差距尚未彌合。同理,本土品牌汽車和其他產品聘請的模特著裝若能從短裙向長裙回歸,或許是中國汽車工業和其他行業傳來產業升級捷報的信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