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药男”被刑拘:未得逞亦难消“约会迷奸”之恶

新京报网

text

新京报漫画/赵斌

议论风生

在这起事件上,涉事多方都很“给力”,才将这起事件导入了法治轨道,没让赵某成为漏网之鱼。

备受关注的“女孩遭同行男伴‘下药’,店员‘换水相救’”事件,有了新进展:7月15日,深圳福田警方依法将涉嫌强奸的嫌疑男子赵某刑事拘留。

复盘此事,有凶险也有化险为夷:7月4日,赵某邀请女孩朱某聚餐,趁朱某离开时向其饮用的水杯内投放白色粉末,此举被餐厅员工发现后及时将水杯换走,并告知朱某。后朱某向警方报案。

经查,嫌疑人赵某(男,23岁)与朱某(女,22岁)通过社交活动认识,后双方多通过网络工具交流,偶尔见面。据朱某事后称,7月10日她在朋友圈曝光此事,“下药”男子赵某多次打来电话并在微信上认错。赵某承认药是其留学期间从美国购买,是一种“女性用缓解性冷淡药物”,“本为女友购买”,自己出于“猎奇的心理”,“想看看是什么效果”。赵某给警方的供述是“试图让朱某饮用,寻求刺激”。这都足以说明,其主观上已具备对被害人实施性侵害的构成条件。

从犯罪阶段和形态来看,因赵某已经下药,因被人发现而未成为实质伤害,符合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而“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处罚“未遂犯”,须落实到具体罪名才能确定处罚依据。

从赵某下药的特性看,可推测,赵某很可能涉嫌强制猥亵、侮辱、强奸等性侵害类犯罪,但具体认定还要结合其他证据,并查证属实。比如赵某供述下药后意图做什么;赵某之前与被害人或其他人有过哪些可疑信息交流等。再比如,赵某是否还有开房等其他准备活动。还可延伸侦查在此案之前,赵某是否还有类似的侵害他人的行为等。

实践证明,性侵类犯罪很多都是熟人作案,而“约会迷奸”也是这类犯罪中常见的情形。对民众来说,时刻警惕身边的黑手,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案,是防治这类犯罪的基本方法。对办案者而言,针对犯罪预备,也不能轻易放过,或者单纯视后果而论。

所幸的是,在这起事件上,涉事多方都很“给力”,将其导入了法治轨道。无论是店员和涉事女子对下药的水杯拍照、保留监控视频录音,还是及时报警,并在警方指示下不打草惊蛇,都为此后该案顺利进入法治框架解决,最大程度保留了证据。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餐厅店员教科书般的处理,对于制止违法犯罪起到关键作用,让涉事女子逃过一劫。

而深圳警方最终以涉嫌强奸将赵某刑拘,不以“强奸未遂”而不惩,更没有根据性侵害后果来决定,也秉持了法治立场,体现了法治力道:侵害未得逞,不减“下药”之恶,对此当惩则惩,绝不“该严惩却息事宁人”。

这也是该案最让人欣慰的地方:涉事女子既没有受到实质性侵害,同时又以极好的传播效果将“渣男迷奸”这一恶行曝光,提高了民众对此类恶行的警惕。而对司法机关而言,则可通过查实此案,树立成标杆案件,实现“惩罚一个,挽救一大片”的社会效应。到头来,这也让作恶者得到教训,让“约会迷奸”的恶付出代价。

□金泽刚(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