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9日電
題:2014中國高考釋放教育改革積極信號
新華社記者袁汝婷
謝櫻
930多萬考生參與的2014年中國高考落下帷幕。這場世界最大規模的考試,備受中國民眾關注,也因多地考試內容、模式、政策微調而引發熱議。
2014年被稱為中國教育改革元年,而作為其中關鍵一環的高考,無論從考試命題、考查模式還是評價制度,都釋放出改革積極信號。
北京市語文考試出現“微作文”,特別註明可寫詩歌;“門與路”、“穿越沙漠與自由”、“談不朽”等多地作文題具有濃厚的思辨色彩;數學全國卷出現“沒有公式、沒有運算,只考推理”的題,並要求考生應用統計與概率方法預測空氣品質……
湖南省湘鋼一中教科室主任、高三語文教師羅輯認為,將詩歌文體納入語文高考值得肯定。“長期以來,我們的中學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都以實用性、工具性為主,文學性比較單薄,詩歌寫作納入高考,是語文教育文學性的回歸。”
“高考命題是教育的指揮棒之一,無論是考查思辨的作文還是考查邏輯推理的數學,都有可喜的改變,引導中學教育向著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多元素質發展。”長沙同升湖學校高中教研組組長鄧偉說。
高考命題“微改革”,動作雖小,含義深遠。而從2013年起,從中央到地方,多地探索高考方案、模式改變,及評價錄取機制的完善,可謂力度不小,動作頻頻。
異地高考大範圍迅速鋪開;多地探索推行多元選拔、錄取模式;教育部宣佈雙軌制將施行;各省高考特長、競賽加分“大瘦身”,一系列方案出臺,部分措施起步。
2014年,中國異地高考人數空前龐大。2013年,異地高考政策破冰,首年全國12個省份共安排4440名隨遷子女當地參考。今年,這一數字猛增至28個省份、5.6萬人。城市化進程之下,流動社會的教育公平已邁開大步。
此外,中國多地嘗試打破“一錘定音”考試模式,拒絕“一考定終身”。在浙江,34所高校在錄取時不僅看高考成績,還要參考面試及平時成績,被稱為“三位一體”選拔;在廣東,被稱為“中國高教改革試驗田”的南方科技大學,實行高考成績60%、學校筆試30%、平時成績10%的“六三一”錄取……
“高考改革不能僅止步於此,還有待進一步推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儘管部分措施已有成效,但仍存在政策各異、門檻參差等問題。“目前高考最大的問題是招生主體存在政府、學校不分的現象,這讓學校‘帶著鐐銬跳舞’,選擇權有限。高考改革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學校、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政府則擔任監督者的角色。”
《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今年高考報名人數在連續5年下降後首次反彈。然而,高校的生源危機仍在發酵。高考剛剛結束,中國各大高校的“搶人”大戰已如火如荼。
一方面,名校、重點高校人氣爆棚,仍想方設法“掐尖兒”,另一方面,二本、三本和高職高專卻門庭冷落,招不滿人。生源分配所呈現出的結構性問題,凸顯出中國教育資源均等化面臨的嚴峻形勢,亟待教育改革破題。
“高考怎麼改?人才選拔去向何處?答案不一而足,但教育改革應指向同一個方向: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的關鍵與底線,給予平等競爭的更多機會,給予資源均等的更大可能。”儲朝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