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脫訪背夫

text

新華社西藏墨脫6月5日電

題:西藏墨脫訪背夫

新華社記者

王守寶

隨著西藏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生產力的發展,那些為生活跋涉雪山、峽谷和草地的背夫,漸行漸遠。日前記者來到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墨脫,尋找背夫的影蹤。

墨脫,被譽為“蓮花聖地”,歷史上由於雪山阻隔,道路屢廢屢修,讓很多人無法一睹她的芳容。每逢大雪封山,形同與世隔絕。為了獲取生活必需品,或者有進出者攜帶大量物品時,加上很多地方連騾馬都無法通行,只能靠人背,背夫這一特殊的職業就在獨特的歷史條件下興盛起來。

他們三五成群,老幼兼程,身負重物,手持拐杖,在高山峽谷間穿行,成為以往貨運的重要方式。

“在墨脫,很多中老年人,以前都做過背夫,他們靠這一職業來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曾經的背夫——墨脫縣墨脫村的旦增江措說。

背夫,是高原大地上的“苦行僧”,在他們的經歷中,僅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事,就不知發生了多少次。

墨脫村的布珠嘎已40多歲,他13歲就當了背夫,往昔的背夫生活在他腦海裏,如同歷史書卷,一頁頁翻開:

一次,我從西藏米林帶領一群放假的孩子回墨脫。那天,雪下得很大,狂風裹著大雪拍打在臉上,像針刺一樣,孩子們凍得瑟瑟發抖。大雪飛舞,前方能見度很低。我們一群人就這樣迷失了方向。

在當時極端天氣下,有幾個學生已經快要休克,我萬分著急,如果再找不到正確道路,我們都會葬送在這裡。後來,我們遇到了一個村得以躲避大雪,才萬幸沒有發生大的事故。

“以前的生活,都不敢去回憶,經歷了太多艱難。”布珠嘎說。

旦增江措,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小兒子頑皮地在他懷裏玩耍。

他告訴記者,那個時候不做背夫,生存都很難。家裏窮,只能在山上砍伐樹木,然後在裸露泥土的山坡上種一些莊稼,收入很低。

“背夫的艱辛,凡是做過的,誰都不會忘記。那時候雖然年齡不大,可是為了讓家裏過上好點的日子,別人背70斤,我就背80斤,實在累得不行,就在路上哭。”旦增江措感慨地說。

有一次,墨脫縣一人要調往外地工作,帶走的物品很多,旦增江措一行背夫把他送出墨脫。回來的時候,也遇到了大雪,他們只能耐心等待雪停,然後往回趕。

“就在回去的路上,只聽見轟轟巨響,我們知道是雪崩了,拔腿就跑。我的一個同行,被埋在了雪中,我趕忙去找他。還好,他的衣服露在了外面,我把他拉了出來,我們算是死裏逃生。”旦增江措的聲音有點低沉。

去年10月31日,墨脫公路正式通車,背夫這一職業逐漸淡出歷史。往昔的身影永遠印在了雪山上,而今天,他們的命運又像雅魯藏布江奔騰的水,發生著重大的變化。

布珠嘎已成功轉型,他和別人合夥辦了一個砂石廠。車子也換了好幾臺,一開始是用拖拉機跑運輸,這兩年,又先後換了小點和大的貨運卡車。他的孩子在外地上了大學,再也不用沿著祖輩背夫的人生軌跡前進。

“去年砂石廠的利潤有30多萬,今年的效益還要好。”布珠嘎笑著說。

現在,他不僅有了車子、廠子,還住上了漂亮的150平方米的樓房,靠國家的安居工程,蓋房子的錢國家出了80%。

生活的改變也得益於墨脫交通狀況的不斷改善。2013年,通往墨脫的路徹底貫通,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墨脫,欣賞這一朵盛開的蓮花。

旦增江措看到了旅遊市場的潛力,開了一家旅館,去年帶給他4萬多元的收入。他自己還買了一輛車跑運輸。

“雖然有時候比較忙,有點累,但想想以前背夫的生活都能挺過來,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了。”旦增江措說。

在交通狀況大幅度改善的情況下,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西藏基本暢通無阻。背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現在很少有人做背夫了,很多人靠吃旅遊飯,跑運輸富裕了。想想以前,看看今天,已經很知足了。”布珠嘎望向遠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