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笑星"難救"全白"奧斯卡?

新華社

text

(記者郭爽)奧斯卡頒獎典禮是全球電影業的年度盛會之一。然而,對於今年在“黑白”之爭中落下帷幕的第88屆頒獎禮的收視率,主辦方顯得信心不足。

由於黑人影星連續兩年缺席主要表演類獎項提名,飽受“太白”爭議的奧斯卡正被抵制之聲緊緊包圍。

為了挽救已受到威脅的頒獎禮收視率,奧斯卡將“寶”押在黑人笑星克裏斯·羅克身上。他在2005年的主持曾為奧斯卡頒獎禮帶來多年無法超越的收視率,只要他談論爭議話題,收視率通常都會飆高。

不過,在今年這個特殊光景請來羅克主持頒獎禮,無異於為了討好廣告商的“自虐”,因為,即便羅克答應來主持頒獎禮,也不意味著他就會“放過”奧斯卡。在28日的頒獎禮上,他就“太白”問題整整嘲弄了奧斯卡15分鐘,稱其為“白人選擇獎”。事實上,關於這個話題的玩笑幾乎成為奧斯卡頒獎禮上的另一個“主旋律”。

聲音尖銳的黑人笑星能否“挽救”奧斯卡的收視率目前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笑話讓人更加關注好萊塢的“顏色”問題。“全白”奧斯卡原因何在?表演藝術如何判定最佳,如何確保公平……

“太白”的質疑也嚇壞了奧斯卡獎評選機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影藝學院)。畢竟,在美國,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是要惹上大麻煩的。

這種敏感局勢下,影藝學院黑人主席謝麗爾·布恩·艾薩克斯迅速表示立刻“整改”。在當天的頒獎禮上,艾薩克斯說:“我們應採取行動,每個人都不該旁觀。”不僅如此,此前美國演員公會獎、金球獎等好萊塢頒獎季的重要獎項,也顧不上自己是奧斯卡“風向標”的身份,紛紛忙著與“太白”撇清關係,將不少獎項頒給了黑人。

在頒獎季的這些頒獎典禮現場,黑人導演、演員隨處可見。而在28日舉行的奧斯卡頒獎禮現場,新華社記者看到,黑人電影人和嘉賓則明顯要少一些。就在頒獎典禮舉行前幾個小時,舉辦地杜比劇院附近還發生了抗議活動。

然而,在抵制奧斯卡是否屬於過激的問題上,就連黑人演員之間也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聲音:一方懷揣馬丁·路德·金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中的種族平等思想,認為“太白”的奧斯卡是對黑人演員的忽視,決不能縱容;另一方則認為,有些黑人演員太“傲嬌”,沒必要給表演藝術獎項上綱上線,畢竟兩年前黑人電影和演員並不算頒獎季裏的“低頻詞彙”,只不過這兩年運氣不佳而已。

有關奧斯卡“太白”的譴責在一些白人演員看來也有失公平。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英國女星夏洛特·蘭普林表示,這是施加在白人身上的種族歧視。她認為,不應把人區分開來,不應從外貌上來評判一個演員的水準,“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裏,每一位演員的表現都應該獲得平等被認可的機會”。

有分析認為,刻意討好黑人演員同樣有可能傷害黑人演員的自尊心。美國媒體說,如果鬧一鬧就給塊糖吃,大家都給個安慰獎,那麼奧斯卡的權威性可能就會降低。而如果形成刻板印象,黑人演員獲獎後就難免會有人猜疑,該獎是否屬於照顧性質,而這對那些出色的演員來說並不公平。

影響奧斯卡評選的因素太多。造成“全白”奧斯卡的局面,責任究竟在投票人、投票機制,還是電影工業、電影市場?投票人認為是電影公司製作拍攝的問題,而電影業則認為自己並沒什么錯,互相指責間,這些問題一時難有定論。

但不管怎樣,包括少數族裔在內的人群在美國電影電視業被弱化是不爭的事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女性和少數族裔佔比較低的情況,在美國影視娛樂業中從高管、製片人、導演到編劇、演員各群體中無一例外。南加州大學發佈的報告也指出,美國影視娛樂業中女性和少數族裔的比例過去十年中基本沒有增加。

對此,南加州大學報告作者斯塔茜·史密斯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所表現出的不僅是族裔多元化問題,更是美國在包容性方面的危機,“我們統計的影視作品中,超過半數看不到亞裔面孔。很明顯,娛樂業的生態系統表現出排他性”。好萊塢巨星喬治·克魯尼認為,美國影視業界正在倒退,黑人擔綱的影片如《衝出康普頓》《腦震蕩》等本該獲得更大關注,而“拉丁裔,情況更糟”。

綜上所述,奧斯卡所謂的“黑白”之爭,只是美國社會族裔不平等的一個表現窗口而已。記者觀察到,華裔、亞裔、拉丁裔是絕對“小眾”,而所謂的“多元化”仍基本只有“黑白”兩色。正如美國媒體所說,如果所謂的多元化只包括兩種顏色,只能說政治戰勝了藝術,而非多元化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