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財經聚焦:2012——歐債風雲中的“中

APD NEWS

text

圖為位於希臘首都雅典的希臘國民銀行外景。(新華社發)

2012年,歐債危機並未偃旗息鼓。隨著

“希臘會不會退出歐元區

再成焦點,全球市場動蕩,信心不穩,世界經濟又一次面臨逆流。對於身處全球經濟風雲的中國,需要防範應對歐債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需要從中尋找機遇,引發思索。

不利影響:貿易、金融和心理三大渠道

在近兩年歐債危機演進過程中,分析人士的一個基本共識是:貿易、金融和心理是歐債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三個主要渠道。

“對於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希臘問題可能出現的傳染風險首先表現在貿易渠道上,主要還是歐洲整體對外需求變化造成的影響,在花旗銀行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學家戴維·盧賓眼中,這種外需萎縮不能忽視。

具體而言,這一負面因素又包括三方面:歐洲因經濟低迷出現的對外需求萎縮;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造成的中國對歐出口困難;貿易融資下降對中歐貿易的不利影響。官方數據顯示,歐盟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降低,但仍佔較大比重。

根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數據,2010年至2011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從40%回落到7%。而據中金公司測算,如果歐債危機得到較好控制,2012年中國的實際出口增速將為8%,比上年略有下滑,綜合進口變化因素後,外貿對經濟增速的拖累為0.5個百分點,有利於實現經濟軟著陸;如果歐債形勢失控,中國實際出口或出現負增長,相應的外貿變化可能使經濟增速降低1個百分點。

此外,歐債問題如果惡化,其對美、日以及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影響如何,會否間接影響中國對這些市場的出口,還需要密切觀察。

在金融渠道上,如果希臘再次引爆歐債危機,歐洲銀行業將在短期出現明顯資本金缺口,其海外資金回抽可能產生連帶效應,造成全球銀行業“緊縮,亞洲乃至中國的外部融資環境將出現惡化。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截至2011年6月,歐洲銀行機構在11個亞洲經濟體(不包括日本)的資產為1.4萬億美元。

不過,有專家指出,由於國際資本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度有限,中國金融機構對歐債的直接敞口也不大,再考慮到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等因素,即便歐洲資本出現大規模回撤,總體也不會對中國帶來嚴重衝擊。

除了可能來自銀行系統的風險外,歐債危機催生的全球資金風險偏好轉移、避險情緒回潮等,也會傳導至國內股市等。進入二季度以來,中國股市欲振還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債引發的海外市場跌勢造成看空情緒傳染。而這種市場悲觀情緒,可能進一步挫傷投資和消費信心,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從更寬泛的全球經濟政策環境觀察,由於持續的債務壓力以及復蘇乏力,包括歐元區在內的發達經濟體將延續財政緊縮、貨幣寬鬆的格局,全球會進入一個較長的低利率時期。這種狀況對新興市場、對中國的影響利弊兼有,需甄別防範。有觀察人士提出,在形勢逼迫下,歐洲央行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如果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推動熱錢反復進出交易性的大宗商品及新興市場風險資產領域,使各國的通脹管理和宏觀調控難度增加。

機遇與借鑒:全球格局調整下的趨利避害

利弊相生,危中含機。正如一些觀察人士所言,對於中國而言,歐債危機“並不全是壞事。

從對外投資角度看,歐債危機帶來歐元資產的進一步貶值,將有利於有資金實力的中國企業海外“抄底,以參與全球市場和技術競爭。近兩年,中國企業並購歐洲企業的案例不斷出現,比如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山東重工洽購意大利豪華遊輪廠商法拉帝股權、國家電網參股葡萄牙國家能源網等。

從國家層面看,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將繼續倒逼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模式,進一步“向內尋求增長動力。此外,未來如果歐洲重債國需要更多國際資金援助,中國可以考慮通過適當途徑和方式參與,從而在全球經濟治理舞臺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拓展空間。

從全球貨幣體系的演化角度看,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歐元這一人類貨幣史上的重大創舉受到重創,再加上美元憑藉儲備貨幣地位“綁架世界經濟的內在矛盾,全球對一個“多極化貨幣體系的需求更盛,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環境或將更為有利。

時至今日,歐債危機已持續近三年,雖然很多問題仍難有定論,但其形成變化的過程,無疑為中國預判未來風險、思索長久發展之路提供了鏡鑒。

有專家提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主權債務危機是歐洲國家過度福利化的一個結果。由於選舉政治的影響,西方國家財政政策很大程度上成為福利化的工具,長期而言存在不審慎的缺陷。如何在財富積累和財富分配中尋求平衡,是值得探討的重大問題。

另外,在債務危機形勢逼人時,歐美當局短期內更多依仗於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提出更多挑戰,就連秉持盯住通脹立場的歐洲央行也不得不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等“托市之舉。以貨幣手段應對財政危機,是經濟理論和實踐的創新,還是埋下新的危機種子,需要深入觀察。

再例如,就歐元這一統一貨幣而言,當初的設計被認為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經濟競爭力,但歐債危機反映出,在歐元發展歷程中,為實現區內國家的福利趨同,經濟效率和競爭力被部分犧牲。這種“事與願違,對於還在探索區域貨幣合作、乃至勾畫區域同一貨幣可能性的其他經濟體,也是寶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