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關注中國推行生態安葬 輿論解讀呈兩極化

參考消息

text

【亞太日報訊】據境外媒體稱,中國民政部等九部門出臺意見鼓勵海葬、樹葬、家庭成員合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目的在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輿論對此的解讀呈兩極化:一些觀點認為新型殯葬方式是對中國傳統“入土為安”觀念的褻瀆;但也有觀點表示支持,理由是過去的棺材葬、水泥墳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占地面積大。新浪網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0749名參與者中,支持者占46.2%,反對者占42.4%,另有11.4%的參與者表示“說不好”。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2月25日報道,中國產生時間最早、使用範圍最為普遍的是土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入土為安”。後來為了節約土地、杜絕疾病蔓延,規定除部分少數民族外一律採用火葬。火葬古時是羌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葬俗,推行之初曾遭到一些漢民的強烈反對,被認為與傳統習俗相悖。

報道稱,民政部這次印發的《意見》鼓勵在火葬區推廣骨灰植樹、植花、植草等生態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不設硬質墓穴和墓碑。同時宣導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曾多次參加民政部殯葬委員會內部會議的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和大軍智庫主任仲大軍都對美國之音表示,他們持支持的態度。

周孝正表示自己過世後希望被海葬。他說:“海葬為什麼呢?活著的時候,你吃魚;死了之後,魚吃你……我說不管是你死了以後入土,那麼最後是蟲子、微生物等等吃了你,還是魚吃了你,還是鳥吃了你,那不是迴圈嗎?不是挺好的事兒嗎?”周孝正對於家庭成員合葬也是支持的態度,他舉例浙江省溫州市的“椅子墳”,認為合葬可以“提高凝聚力”。“椅子墳”由於形狀同椅相似,通常依山而建,不立碑,墓主信息刻于正中石板上。後輩葬于先祖墳墓下方,一代代形成一個如同樓梯般的長墓。他說:“你要說咱們死後都埋在一個山上了,他有天然的這麼一種信任。”

仲大軍也認為中國當前的安葬方式佔用的公共空間過多,也不環保。他說:“如果有利於節約土地資源、土地空間,從這個出發點出發建立的措施,我認為都值得提倡……國家出臺這個東西可能是充分考慮了民眾的需求。我想他出臺這些政策不是隨便拍腦袋就拍出來的。”仲大軍談到,中國近十年來的城市化運動改變了人們的鄉土觀念,本鄉本土的生存方式不再適合現代人。他因此認為推行生態安葬方式不會遇到阻礙。

報道稱,反對者的關注點主要是“不留骨灰”這四個字。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月25日報道,由民政部等九個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是大陸在殯葬領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個專門性文件;目的是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安葬方式改革之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對於目前大陸亂葬問題,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現節地(節省土地)生態安葬設施供給不足,節地生態安葬率不高,亂埋亂葬、骨灰裝棺再葬、墓位面積超標、過度使用不可降解(自我分解)材料等問題突出,迫切需要加以解決。

外界關注的“鼓勵家庭成員採用合葬方式”說法,中國殯葬協會秘書長孫樹仁解釋說,過去家族墓地是一個人一個墳頭,佔有大量耕地,形成宗族意識,合葬可節約耕地且能滿足家庭建設需求。

文件還要求,黨員幹部在節地生態安葬中要發揮帶頭作用,主動做殯葬改革的踐行者,且要依法糾正和查處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去世後,遺體違規土葬、亂埋亂葬、超標準建墓立碑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