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李豫川
陳君洋是一名90後香港青年。幾年前,他辭去令許多同齡人豔羨的投行工作,投身香港基層學生教育事業。放棄高薪選擇這一職業,陳君洋有自己的解釋:這只是他人生不同階段的一個選擇,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爲基層家庭孩子的教育帶來一點改變,僅此而已。
陳君洋<中>認為,教育是漫長的事業
投行三年的經曆,陳君洋用“豐富”兩個字作了總結。作爲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他有幸接手了許多重要工作,這爲提升工作能力,也爲如今從事的事業打下了基礎。而觸動他最終投身基層教育事業的,還是他少年時做義工的一段經曆。
十幾歲時,陳君洋到香港的基層家庭做調查。在深水埗一間不足10平米的隔斷房內,一個小朋友正趴在架在床上的一張小桌子上做功課。“那場景深深觸動了我”,就讀名校的陳君洋原以爲,在繁華的香港,所有小朋友都跟自己一樣,有屬于自己的書房。
希望拓展孩子的視野
選擇教育事業後,陳君洋這些年走訪了不少香港基層的中、小學。他發現,一些基層學校中四、中五(高一、高二)學生的英文水平較之同年齡段的名校學生差的太遠。在國際化程度如此之高的香港,一些本地初中生甚至沒有見過外國人,連最基礎的英文詞彙都不懂。“這是香港難以置信的一面”陳君洋說。
陳君洋創辦的“良師香港”機構裡,年輕的老師們正在給學生上課
除了基礎知識匮乏,一些基層孩子的視野也很窄。據調查,不少學生連中環、銅鑼灣在哪兒也不清楚,更沒有去過。陳君洋起初聽到這些感到很震驚,“同一個教育體制下,爲何差距這麽大?”當一些孩子連中環、銅鑼灣這些香港地標都沒去過時,另一些孩子卻已在家人幫助下到中環、銅鑼灣各大金融機構實習了。
“我們時常認爲,香港孩子有國際視野,也爲此感到驕傲。但實際上,很多基層孩子連本地視野都沒有。”話到此處,陳君洋顯得有些激動。很多基層家庭的孩子因爲生活會過早進入社會,若他們連基礎英文,甚至連常識都不掌握,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教育的差距使得社會階層差距更爲突出。對此,陳君洋希望他的團隊能讓這些基層孩子有開闊的視野,具備一定的工作技能,爲他們打開一片新天地,“盡力彌補教育上的一些差距”。
動員更多優秀業生加入
如今,陳君洋創辦的“良師香港”機構已有十多名志願者老師,分布在多所香港的基層學校。陳君洋希望,這些親身體驗了香港一線教育的年輕老師們,以後進入政府、金融、法律等不同領域會繼續致力于推動香港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我們不僅要把社會的資源帶到基層學校,也要把基層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聲音帶到社會各個角落”。他相信,這種推動是切實而有效的。
陳君洋<前排右一>和他的夥伴們
這些年,陳君洋不取報酬,移動辦公,但他覺得樂在其中。他說,最難的是如何動員更多的香港優秀畢業生參與其中。理想的是,動員優秀學生暫不去投行或大公司謀職,而到基層學校任教一年,這對于香港社會的發展意義很大,但要做到這樣難度也很大,因爲香港很多年輕人也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實際問題,比如要結婚,要賺錢買房……
也有人存疑,認爲陳君洋每年只派十多個老師到基層從事教學工作,力量太小,不過是“杯水車薪”。但陳君洋說,教育是一項漫長的事業,不能急于求成。他相信,在未來5到10年,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加入到“良師香港”的團隊。
“良師香港”的老師們,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基層家庭孩子帶去一點改變
陳君洋挑選老師看重兩點,教學熱忱和領導能力。老師們的工作是日常教學、帶領學生參加各類社會活動,並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不少公司和機構都主動提供幫助。陳君洋說,他們每兩周都會帶學生到位于中環的一家國際企業參觀。通過和那裏的外國員工玩遊戲和交流,孩子們的英文進步不少,明白了英文作爲一個交流工具的重要性。
“孩子們不想我失望”
王昌哲,一個帥帥的小夥子,留學回來加入了“良師香港”機構。他很珍惜當老師的機會,希望能把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王昌哲被分到黃大仙區一個學校,這裏是基層人士較爲聚集的地方。“學生們的成績確實不太理想,但他們的品格很好”,王昌哲認爲,由于家庭條件限制,不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太高。
老師們希望用自己的熱忱打動學生
爲調動學生積極性,王昌哲給同學們講他留學多倫多的故事,分享有趣的視頻圖片。學生們反應熱烈。一個同學悄悄告訴王昌哲,他原來不想學英文,覺得很難,是“外星文”,但現在聽了老師生動有趣的教學,表示要認真學習英文。王昌哲還常常工作到晚上七八點才下班,爲一些高年級學生補習英文。
要用自己的熱忱打動學生,王昌哲如此要求自己。他自告奮勇帶領一批學生參加社會創新比賽,“他們熱情很高,創新能力並不比哪些名校學生差”。學生們也用真誠感動著這個年輕的老師。一次上課,有學生未能按時交作業,王昌哲生氣了。課後,一班同學向他道歉,還用紙折了動物送給他,“很感動,孩子們不想我失望”。
像王昌哲一樣,“良師香港”的年輕老師們都在努力,想用他們微博的力量爲香港的基層家庭孩子帶來一點改變。而這些教育者也在教育的過程中改變了自己。
“良師香港”的十多名志願老師,分佈在香港的多所基層學校中
陳君洋曾在北京做義工,見到很多優秀的內地大學畢業生到貧困山區支教,兩年後,他們又在自己新的工作中繼續致力于推動山區的教育事業。幾百名畢業于名校的老師到山區教書,做公益的種子在他心中開了花。陳君洋認爲:“讀書好,進名校,讀商科,入投行,賺錢買樓,這並非人生全部。”
如今,陳君洋和他的夥伴們告別了“咖啡廳辦公”,搬進了一座位于尖沙咀的寫字樓。在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裏,陳君洋和他的同事們卻揣著宏大的理想。
在剛舉行的“2016香港青年服務大獎”頒獎典禮上,陳君洋是五位獲獎者之一。頒獎嘉賓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對他說,你真正做到了評委會說的“薪火相傳”的工作。
香港不悶·李豫川 作者簡介
李豫川,成都人。
埃及解放廣場洶湧的人潮,利比亞班加西此起彼伏的槍聲,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記者”的含義,明白了用筆書寫的意義。在埃及兩年工作的經曆,也讓一個嬌憨的女孩踏上了自我發現的旅程。
2013年春天,惜別古老的尼羅河,來到維多利亞港畔,中東的轟烈已成雲煙,眼前展現的是“東方之珠”的動感。我喜歡漫步於港島上環的古老街巷,在市井小店裏品嘗鮮蝦雲吞。幸福,其實就這麼簡單而實在!
在香港,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一盞複古燈、一臺筆記本,我享受在香港的夜裏碼字,記錄不是為了刷新自我的存在感,或證明在熱點、重大事件中的“我在場”,而只是源於一顆熱愛“寫字”的心,一股想要分享美好的勁兒。我的字裏行間,只想體現那些豐富的人、有趣的事、真實的日子。
當你刷完屏,能輕輕歎一句,“噢,香港原來是這樣!”,這便足夠!香港不悶,也許比你想像的更豐富!
來吧,讓我們一起品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