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快评 | 中国如何走向制造业强国?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马尧

3月8日上午,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这是谭旭光代表第三次与总书记面对面。谭旭光激动地回忆了2008年习近平到潍柴动力调研时,勉励潍柴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打造民族品牌的难忘时刻。在发言时,谭旭光向习总书记介绍了这十年来潍柴动力专攻主业所取得的成绩。习近平表示,潍柴动力的今天,是“心无旁骛攻主业”的结果。习近平指出,交叉混业应该相得益彰地推动主业,中国经济要避免脱实向虚,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那么,中国如何走向制造业强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 夯实工业基础 。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在工业基础领域,中国目前比较落后的是材料和加工工艺方面。这一点在航空发动机这个号称工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的制造领域显得尤其明显。发动机制造技术包括精密制坯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计算机柔性制造、先进焊接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精密制坯又称近净成形,包括如下几种:叶片定向凝固和单晶精密铸造、精密锻造、粉末冶金热等静压制坯精密辊轧等。特种加工技术是指以高能束为代表的特种加工技术,包括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子束加工、电解加工等。机载设备制造技术主要是为满足航空电子设备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包括微电子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制造技术、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等。如果中国在上述领域能够取得进步,将带动整个制造业体系的升级。

其次是 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科技革命造就了产业革命,带来国际分工、资本流动、资源和市场供求关系等一系列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变,进而推动国际政治、社会、文化关系的变化,导致国际政治从内容到结构、秩序等深层次变化,从而改变地缘政治的实质内容,造就新的地缘政治关系,取代旧式地缘政治,以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生产关系的需要。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谁能在此次工业革命中脱颖而出,谁就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动。国际问题学者林利民因此指出,在经济领域,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后果有可能引起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时下方兴未艾、以“3D”打印为标杆的新兴制造业、或者说所谓“制造业革命”,由于技术含量提高、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更适应“个性化”及“高端化”需求,并且能简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流程等,有可能使目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替代,非西方国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迅速丧失,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可以不再因贪图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而搞产品“外包”,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而是将制造业“回迁”本国,就地投资,就地设计生产,就地销售。

目前制造业从一些新兴国家“回迁”美欧日可能是这一转变的前兆。与此同时,全球投资、生产布局与经贸流向和物流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世界第一号工业大国的中国在此次工业革命中具有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不具备的优势,不仅国内政局稳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而且有举世无双的巨大市场。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5G通信等高技术领域都属于国际领先,而这些技术完全可以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对传统工业强国的弯道超车——实际上,中国已经在无人机领域将欧洲和日韩抛在身后。中国有必要在上述领域加大投资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实现领跑。

此外, 进行军民融合也是一条使中国制造业强大的道路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是兴国之举、强军之道。从国际关系史上看,在苏联的冷战中,美国的经济不但没有拖垮,而通过两次抵消战略(第一次是1940~1960年代以核武器抵消苏联常规力量优势,第二次是1970~1990年代以高技术武器抵消苏联在欧洲的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数量优势),带动了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就是美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成果。美国在发明一项技术后,同时推向军用和民用市场,包括计算机、手机、互联网、喷气式发动机、核能等都是军工技术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搞好军民融合对于提高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中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前景是光明的。这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近14亿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更证明了中国在发展先进制造业领域方面的经验是正确的,是可以被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