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牛棚藝術村:香港藝術家最後的棲息之地

亞太日報

text

圖|香港浸會大學孫淩奕

文|香港浸會大學孫淩奕

** 香港中文大學範思憶**

牛棚藝術村位於香港九龍馬頭角道六十三號

牛棚藝術村隱藏在香港九龍土瓜灣的一個舊街區裏,在藝術村附近,一棟棟五顏六色的老唐樓無不透露著濃厚的老香港的市井生活氣息。如果不是親自去感受一番,真是想不到在廠房和煙囪的包圍下,竟有著這樣一片“世外桃源”般的藝術天地。

牛棚藝術村是香港僅存的戰前屠宰廠和檢疫站,始建於1908年,這個紅磚瓦房現在被列為香港的三級文物。2001年,政府翻新並改建了牛棚,原先北角油街藝術村的本地藝術家漸漸搬至此處,並且向遊人開放。

藝術村裏,大約有大大小小十幾間工作室,但大多都大門緊閉,唯有王振榮的一號工作室,敞著大門。在工作室門口,貼著一個小小的牌子,上面寫著“內有惡人,非請勿進”,但榮哥說這其實不是他貼的,他也不知是何時是誰將他貼在這裏,但他也不會將他取下來。

初見榮哥,他拿著一罐青島啤酒,留著絡腮胡,身材瘦小,穿著隨意,他擺擺手對我們說“隨便看,想看什麼都可以,喜歡的都可以拿走”,瞬間消除了我們的緊張感。

(榮哥正在拿蠟捏出一個小鳥。每一個雕塑都需要先用蠟捏出形狀,再在用蠟做好的雕塑外面澆上石膏,經過高溫烤制,蠟便會化成水流了出來,再將鋁水注入石膏中,便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雕塑了。)

恰逢週六,一群從澳門來的高中生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榮哥的工作室,榮哥也熱情地給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和創作靈感。每個週末,榮哥的工作室都會吸引很多街坊朋友和學生來這裏,或聊天或做些手工藝品。榮哥的工作室內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它們的原材料大多是一些廢舊的金屬或是玻璃材料:酒瓶,鋼管,水喉……有的是榮哥自己創作的,而更多的是小朋友們做的。

“小朋友可以隨意來我這裏做東西,我就引導他們咯,但是要自己構思,不可以模仿別人做,就是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榮哥拿出很多小朋友做的小手工藝品,有鋁做的米老鼠戒指,小貓咪,玫瑰花,香蕉,也有用玻璃碎片做成的水晶燈,精美而又充滿想像。

工作室的屋頂上掛滿了各式各樣小朋友做的水晶燈

榮哥14歲就出來做事,從事鑄造行業。45歲之後自己做了老闆,便可以和客戶談些訂單,有些藝術家拿著自己創作的畫請榮哥做成銅像。因為技藝精湛,榮哥的手藝得到了很多藝術家的認可,便漸漸與他們成為了朋友。給別人做作品不如自己創作自己的作品,於是榮哥果斷放棄了生意,開始了自己的鑄銅雕塑的藝術人生。

“好多人都很欣賞我的作品,都想要買走,但每個作品我都只做7件,再多我就不做了,因為做7個是藝術品,再多就變成了工藝品。”他順手從工作臺上拿出了一件他的得意之作,並問我們對他作品的看法。

榮哥作品:房奴

這件叫“房奴”的作品是榮哥的得意之作。這其中蘊藏著一段跌宕的愛情故事。榮哥說,這個男女他們從中學就開始談戀愛了,出來工作以後,他們每天下班都談戀愛,但是男女都還是各自住在父母家,兩個人想結婚,但是都沒有錢。這一天,女孩子和她的男朋友說自己已經有了三個月的身孕,但是因為沒有房子,這個男的很沮喪,所以手和頭都耷拉了下來,但是這個女的還是輕輕地摟住她的男朋友。榮哥話,他的作品靈感都來自於生活,他喜歡將感情注入到每一件作品。

榮哥作品:“宅男”

榮哥的另一件作品叫“宅男”,他說,以前大家總說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但是現在女性地位越來越高,在很多大公司女性都做了高管,所以在雕塑裏,女性的形象很有自信得站得筆挺,但是男的只會在家裏打遊戲,而且佝僂著背,都站不直。他說,這件作品表達的是:每一個成功的女人,隔壁都住了一個“宅男”。

除了賣幾件自己的作品,榮哥並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室充斥更多的商業氣息,聊天間隙,有兩位攝影師想問榮哥借用場地拍一些商業廣告照片,卻被榮哥委婉拒絕了。他說,如果是感興趣,怎麼拍照都可以,但是商業性的照片或是影片,我不喜歡。

臨走的時候,他還熱情的邀請我們下次去做手工藝品,一起吃飯聊天,他的廚房擺滿了二十多把大大小小的刀具和六七口寬窄不同的炒鍋,電磁灶台下麵還有一個大大的烤箱,他說有朋友來的時候可以做蛋糕或是烤雞燒鵝一起分享。

我們離開時正是傍晚,夕陽西下印照著牛棚藝術村的紅瓦磚牆,分外奪目,令人流連。這個被稱為“香港藝術家最後的棲息之地”又將沉寂在暮色之中。我們站在門外,相約下次一定再來這裏坐坐,喝上一杯下午茶,逗逗貓咪,聽藝術家們將動人的故事與我們娓娓道來。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

(圖文編輯:李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