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題:絲路精神引領中阿合作繼往開來
新華社記者楊媛媛
曹軼
梁淋淋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5日在北京開幕。自2004年成立以來,中阿合作論壇10年間為推動中阿友好合作作出了突出貢獻。新時期,中國提出了弘揚絲路精神、深化合作的新構想,期望以此為契機將中阿合作之路越拓越寬。
未來10年,中阿發展都進入關鍵期。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使命和挑戰,需要我們弘揚絲綢之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尊重道路選擇,堅持合作共贏,倡導對話和平。
習近平強調,中國將繼續毫不動搖支持阿拉伯國家維護民族文化傳統,反對一切針對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歧視和偏見,中阿雙方應該一道努力,倡導文明寬容,防止極端勢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間製造斷層線。
習近平說,“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一個國家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他還說,阿拉伯國家正在自主探索發展道路。我們願意同阿拉伯朋友分享治國理政經驗,從各自古老文明和發展實踐中汲取智慧。
對於中東問題,中國堅定支持中東和平進程,並將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地區事務,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同阿拉伯國家一道,推動通過對話找到各方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妥善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出席會議的摩洛哥外交大臣梅祖阿爾說,中阿雙方在爭取獨立與自由的鬥爭中相互支持,為國際政治事業和發展事務作出了巨大貢獻。
梅祖阿爾指出,中阿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阿雙邊和多邊關係得到了良好發展,這歸功於雙方清晰的政治意願和遠見,使雙方能夠不斷鞏固政治關係、拓展經貿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密切協調和磋商。
他說:“我們相信中阿合作論壇將成為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成功典範,並在其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繼續造福中阿人民,夯實中阿友誼。”
弘揚絲路精神,中阿務實合作還需有力“抓手”。這次會議上,中阿一致認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成為雙方發展的新機遇、新起點,中阿合作潛能將借此充分釋放。
習近平說,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因為絲綢之路相知相交,我們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夥伴。他還表示,“一帶一路”建設越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就越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引領和示範效應。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主張構建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努力提升中阿務實合作層次。
習近平說,“一帶一路”建設應該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作為“一帶一路”的西端交匯點,阿拉伯國家對共建倡議積極響應。
科威特首相賈比爾說,我們完全支持有關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將推動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向前發展。
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秘書長阿拉比指出,古代絲綢之路在過去幾個世紀為豐富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絲綢之路並不僅僅局限於推動雙方的商貿往來,也為促進宗教、文化和科技的傳播作出了貢獻。毫無疑問,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和平和發展的典範,這一發展是建立在於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的,阿拉伯國家也期望進一步發展同中國的關係。
另外,促進民心相通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基礎,中阿雙方可以在原有的良好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在人文領域的合作。
中阿合作論壇成立10年來,中國與8個阿拉伯國家合辦了11家孔子學院和1個廣播孔子學院課堂,全年在華學習的阿拉伯國家學生超過了1萬人。10年間,中國為阿拉伯國家培訓各類專業人員達15676人次,向9個阿拉伯國家共派遣醫療隊隊員5338名,為阿拉伯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在未來的合作中,中方將同阿方擴大互辦藝術節等文化交流活動規模,鼓勵更多青年學生赴對方國家留學或交流,加強旅遊、航空、新聞出版等領域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