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是中国最牛的信息和通讯设备公司,没有之一,但在澳大利亚拓展市场屡受委屈,窝囊气满肚子。为了减少负面声音,华为现在采用“驼鸟政策--躲起来希望媒体不报道。这是不正确的。华为在澳大利亚应该毫不畏惧地、骄傲地亮明中国公司身份,这才是在澳大利亚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
在澳大利亚,华为的市场诉求是加入澳大利亚新一代基干网络--国家宽带网络(NBN)建设。在拒绝华为后,澳大利亚方面提供的原因不是担心华为的技术能力,而是集中于华为的身份。
在以美国引领的西方舆论场中,来自中国的华为的身份被定义为有中国军方背景,受到中国政府控制。并由此推断,华为参建国家基干网络,将威胁澳大利亚国家安全。
对于这种结论,华为太委屈了!
华为的成功,有汗、有泪、有血。
华为自成立之日起,就集合了中国最优秀的IT精英。一批又一批中国最智慧的头脑在华为的研发中心不眠不休。为了加班方便,办公桌下的睡袋成为华为工程师的标配。在华为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华为推销人员进入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区。“任何非洲航班坠落都会有华为人遇难的段子,令人唏嘘。华为故事,不逊色于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车库创业的传奇,是中国的IT神话。
为了消除误解,华为最初是积极应对,办法简单来说一个字--“辩。高薪雇用澳大利亚前高官、高价购买著名公关公司服务,然后利用这些资源在不同场合辩论、解释。然而,结果差强人意:华为新闻数量飞涨,澳人对华为的担心却有增无减。
究其原因,澳大利亚媒体在报道华为消息时,往往会加上一段华为身份的历史背景,让读者明白来龙去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如传播规律所描述,读者很容易地忘记新闻中华为的解释,却很容易地记住了新闻中以背景方式呈现的华为的“罪名--身份暧昧。
于是,华为的媒体策略转为--“躲。躲起来,希望关于身份的话题随着时间走入历史的垃圾堆。华为在澳大利亚的媒体工作目标被设定为对华为的报道数量减少了多少。同时,为了避嫌,华为在澳大利亚不参与可能与中国政府扯上关系的项目。
遗憾地说,华为这一试图模糊身份的媒体策略非常可能是错误的。“华为已经成为媒体热词,躲起来的时间越久,媒体积累的报道诉求就越多。一旦华为重出江湖,寻找市场机会,媒体报道很可能出现报复性泛滥。
华为在澳大利亚拓展市场,关键是说服澳方伙伴,与华为合作的共同利益。然而,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华为说不清或者不敢说清“我是谁,如何取信对方?没有互信,注定没有合作。
因此,华为在澳大利亚市场必须直面关于身份的质疑,把正名列为当务之急。正面说明中国公司身份,骄傲讲述华为故事,勇敢争取成为“中国梦代言人,承担起企业对国家形象建设的责任。
在“我是谁的问题解决后,华为与澳方伙伴建信任、谈感情、共创利益,甚至实现融合,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展开。
在西方舆论场的强大压力下,企业高调亮明中国公司身份,是需要资格的,需要胆量的,需要技巧的。创造了中国高技术企业成长奇迹的华为,能否再创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奇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