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遭遇至暗时刻:营收骤降、半数亏损

蓝鲸财经

text

5月11日,据彭博社报道,拥有将近800家百货商店的美国百货公司Stage Stores已申请破产保护,成美国继尼曼百货和J. Crew后,又一受疫情冲击倒下的零售商。美国百货业形势危急,而国内百货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受疫情影响,国内百货公司2020Q1业绩集体“惨淡”,全行业遭遇至暗时刻。

近日,蓝鲸财经记者梳理了16家国内上市百货公司目前已公布的一季度业绩情况。记者发现,16家百货中,除豫园股份外,其余15家营收均下滑,半数企业陷入亏损。其中,王府井百货、鄂武商A、首商股份营收跌去7成以上,同比下降幅度最大;这两家净利亏损也较为严重,分别为-2.02、-2.25亿元,这样的业绩几乎是百货业近年来最差的成绩了。

今年以来,百货业遭受疫情黑天鹅,客流骤减,大部分企业损失惨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3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零售额同比增长1.9%,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分别下降34.9%、24.7%和28.7%。

营收严重下滑、现金流不足、成本支出大,早已风雨飘摇的百货业活得越发艰难,关店潮也悄然而至。对此,有市场人士担忧道,“疫情重击下,百货业可能真的没有未来了”。

疫情之下业绩承压,关店潮不期而至

从目前已公布一季报的16家上市百货公司来看,除豫园股份外,其余15家百货企业营收大幅度下滑,半数企业陷入亏损,其中,王府井百货、鄂武商A、首商股份营收跌去7成以上,同比下降幅度最大;这两家公司净利亏损也最为严重,分别为-2.02、-2.2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滑150.16%、176.23%。

此外,亏损比较严重有华联股份。该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亏损1.12亿元,上年同期为0.13亿元,同比下滑918.52%。

华联方面表示,疫情期间,旗下购物中心客流大幅下降,并且部分业态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暂停营业;同时,公司旗下影院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暂停营业至今。导致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下降。但公司仍然支出租金、员工薪酬、折旧摊销、防疫消杀用品等费用,所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出现亏损。

事实上,面临多重压力的华联股份只是百货业的一个缩影。疫情之下,百货企业在面临客流骤减、营收断崖式下跌的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北京东城区一家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二三月份,商场收入不及原来10%,而一月运营成本至少需要百万元,收入无法覆盖成本”。此外,百货商场还面临着商户撤退、招商困难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行业复工复产正有序进行,但百货企业并未走出低谷,而是迎来了关店潮。近期,郑州大商金博、新玛特店、厦门国贸免税商场、昆明百盛新西南店、西安南门世纪金花珠江时代广场、南昌丽华购物广场等陆续关停。

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是今年4月连关两家百货的大商郑州。对此,大商集团副主席兼郑州地区集团董事长吕伟顺、郑州地区集团总裁陈敬霞不久前对媒体坦言,近年来大商郑州地区集团亏损额达到2亿元,当前关闭郑州市场非盈利店铺,是为实现经营止损。

据悉,2019年大商股份关闭了鞍山铁西家电商场、大连金石滩商业中心、大商超市抚顺市府店等8家店铺,其中7家因经营不佳关闭,占其门店总数的6%左右。此外,2019年大商在全国新开业门店仅1家。

针对百货企业关店的问题,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向指出:“百货业的闭店潮不是刚开始,疫情只是加速这一进程。”

多年转型难能解困,危机过后何处求生

实际上,百货作为传统零售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业绩一直处于低谷状态。随着电商和购物中心的快速崛起,自2012年起中国百货业客流量开始出现负增长。此后,国内百货业正式步入下坡路。

2013年,百货业正式走过黄金期,迎来关店潮,成为整个零售行业闭店的重灾区;2014年,国内的外资及本土百货店闭店达200家,包括了百盛百货、中都百货、王府井百货、马莎百货等。同年,万达百货开始出现亏损。2015年万达百货闭店达40家,并开始提出去百货化。

其后几年,国内百货业营收、净利普遍下滑,大部分企业也陆续关停旗下门店。2019年,关店潮仍在持续。据联商网统计,去年全国至少有19家百货店关门,其中百盛百货关店5家,占比26%,新世界百货关店2家,占比10%,世纪金花、茂业、乐天、远东、广百等均有门店关闭。同年2月,万达百货下属的全部37家门店27亿元卖给苏宁。

行业衰落的同时,百货企业也在通过调整经营策略、转型来进行自救。一方面走向综合化,扩展面积和业态,转变为购物中心,以减少电商对实体零售的冲击。如上海新世界百货、友阿股份等均对旗下商场进行了升级调整;另一方面,加快数字化建设,开启全渠道经营模式。其中,2017年银泰百货被阿里巴巴收购成为百货了向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除上述变化外,社区化、场景化、精品化的一些新型百货业态也在不断兴起,于去年年末正式亮相的盒马里·岁宝就是典型。

近两年来,虽然百货业不时有好声音传来,但毕竟是少数并未改变整体颓势。从各大上市公司2019年的业绩报来看,百货业绩下滑仍在持续。据数说商业统计,42家百货公司中,有19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其中,大商股份、中央商场、新世界、友阿股份营收、净利双降。

财报显示,2019年大商股份实现营收218.88亿元,同比下降8.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3亿元,同比下降9.56%;按经营业态划分来看,报告期内,百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39亿元,同比减少7.83%。

可见,一直转型调整中的百货企业还未走出低谷。而在疫情重击下,百货业关店越发凶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消费的逐渐复苏,百货零售将迎来好转,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较大,短期内依然整体承压。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关店止损并不丢人,如何继续生存才是关键。

消亡or新生

记者注意到,疫情冲击之下,实体客流骤减的百货企业纷纷开启线上业务自救。天虹股份表示,一季度,各门店开展上千场直播及线上专柜到家业务,为供应商的在线销售赋能,专柜线上销售环比增长347%,部分弥补线下门店销售的不足。

此前,银泰百货也联合淘宝直播,推出导购在家直播计划,并陆续覆盖银泰百货旗下全国65家门店,千名导购在家直播种草,通过淘宝直播“云复工”。部分导购在家直播3小时服务的消费者人数相当于复工6个月服务的客流。

“从前是人找货,现在是货找人。从前是物以类聚,现在是人以群分。”银泰商业副总裁邓朝军说,通过数据和技术能力,不仅是顾客消费的升级,对供应商来说,也是大量成本资源简化、节省的利器。可以说,银泰百货重新定义了“商场”,重新定义了“逛街”。

对于百货业线上卖货的举动,某零售品牌负责人表示,无论是运营能力还是销售成本来说,与电商相比,百货企业开辟自有线上渠道并无优势。直播可以作为补充业态,但不是救命稻草。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相比于苏宁易购从线上到线下相对成功地转型,大部分百货企业的线上化并不如预期顺利。无论是自建APP平台还是嫁接电商,都未能带来理想中的销售提升。而这背后反映了,百货商品力不足的事实。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目前的百货业实际上就是一个“二房东”角色,不需要物流配送和太复杂的信息化管理,只需要作好市场定位、品牌组合的动态调整以及物业管理服务即可。

也就是说,百货作为房东,不做经营,就没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易在线上化的过程中丧失话语权。百货的线上化发展,是建立在商品运营能力的基础上做出的渠道补充,提升商品力才是关键。

“传统百货业的未来就是没有未来直至消失。除非转向有中长远预期的行业方向”。一位市场人士评价。招商证券某分析师则认为,近年来,整个零售业发生了深刻变革,百货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百货,而是在不断变革中重新定义人、货、场。未来,中国百货还将在不断自救中探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