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 安倍晉三其人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張寧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眼下在中日兩國媒體曝光度極高。他是日本鷹派右翼勢力掌門,竭力推動修憲,要為日本海外動武鬆綁;他在東海興風作浪不算,還要到南海踏上一腳……他的思想和言行,其來有自。這回就來說說他的家世和性格。

晉三其實是老二

1954年9月21日在東京降生的安倍晉三,其實排行第二。父親安倍晉太郎將他取名為“三”,實則是取“三”字的虛詞含義,意為“反復”與“傳承”。

父子二人名中都有的“晉”字,是向日本維新政治家高杉晉作致敬。高杉晉作是長州藩討伐幕府的領袖之一,對日本結束幕府統治、迎來明治維新實有首義之功。晉太郎希望兒子晉三可以繼承高杉的維新精神,大約同時也暗示,此子將承續其家族三代簪纓的政治門風。

1950年代後期,岸信介(前排左三)與家人合影。其中,前排左四為安倍晉三。 資料圖片。

即便在日本門閥之風盛行的政治生態下,安倍晉三的血統也堪稱“高貴”。外祖父岸信介是前首相,外叔祖(岸信介的弟弟)佐藤榮作亦是前首相,父親晉太郎是前外相,因病早逝,才遺憾地錯失首相寶座。

在這樣的家門中成長,晉三也許從未想過從事別的行當,他的理想從來就只有從政,去登上巔峰,實現父親未竟的遺志,光大外祖父的“榮光”。

這位被稱作“純種政治動物”的晉三,也確實未讓先人失望,1982年,年僅28歲的晉三就擔任時任外相父親的政治秘書,踏上從政之路。

在福田赳夫、竹下登、森喜朗和小泉純一郎等大佬扶持、幫襯下,安倍家老二的仕途十分順暢。1993年7月,他未滿40歲就當選眾議院議員。

2006年9月20日,在位于日本首都東京的自民黨總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右二)、首相小泉純一郎(左二)、財務大臣谷垣禎一(右一)和外務大臣麻生太郎在選舉結果公布後握手合影。當日,安倍晉三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擊敗對手,當選該黨第21任總裁。 新華社/路透。

經過眾議員、內閣官房副長官、內閣官房長官等任上的歷練,2006年,晉三成為自民黨史上最年輕總裁,以及日本首位戰後出生的首相。

2012年12月16日,日本東京,自民黨在當天舉行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獲得勝利,安倍晉三將再次當選首相。 資料圖片。

雖在2007年9月宣佈因健康原因辭去首相職務,小遇挫折, 2012年他卻又捲土重來,成為首位回任的自民党總裁,當年12月26日再度就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任職至今。

有時軟來有時硬

這位首相被研究日本的學者描述為“身段柔軟,內心強硬”,似乎不無道理。倘若被他與人交談時日本人招牌式的謙恭微笑和微曲軀幹的身體語言所蒙蔽,恐怕就會忽略他堅持自己觀點、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意志。

這種老辣作風似乎更多隔代傳承自人送外號“昭和之妖”的岸信介,而非相對溫和的父親晉太郎。

岸信介是日本二戰期間的主要財政操盤手,他卻在軍方偷襲珍珠港前,展現務實一面,竭力反對向實力太過強大的美國叫陣。

1960年1月19日,日本和美國在華盛頓簽署新版《日美安保條約》,奠定日美同盟基石。此後,日美安保體制幾經衍化,日美同盟維繫至今。圖為時任日相岸信介(左)和時任美國國務卿霍特簽訂條約。 資料圖片。

擔任首相後,岸信介不顧反對聲浪,推動日美安保條約,甚至不惜付出下臺的政治代價。時常陪伴外祖父左右的幼年晉三,目睹岸信介在抗議人流前的淡定從容,不能不受影響。

身居首相之位的晉三號稱政壇“裴勇俊”,是不折不扣的女性之友。然而,他內心的強硬沒有被外表遮蓋。

在歷史問題上,晉三反對所謂“自虐史觀”,與村山富市、河野洋平等提倡歷史反省者大唱反調;他為甲級戰犯辯護,參拜靖國神社,甚至聲稱,在靖國神社參拜問題上,“日本政府絕不能向中韓等國讓步”。

2006年10月8日,安倍晉三曾在其第一個首相任期內訪華。 資料圖片。

不過,他又懂得妥協,重彈外祖父岸信介的“政經分離”老調,出盡花樣,想騙得中國擱置靖國神社議題,從中國身上獲取經濟利益。

2006年10月,竟然是他,就任首相後首訪中國,重啟因小泉純一郎鷹派立場而中斷的中日高層互訪。站在那個時間節點,很難預料,他會在後來的日子裡,不斷惹怒中國,又不斷一臉真誠地尋求對話。

他有一個“日本夢”

同岸信介等老人一樣,對晉三代表的戰後出生新派政客,亦不可簡單地以“兩面派”視之,在其內心,也有理想主義訴求,也有振興本民族的“日本夢”。

2013年12月26日,日本東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抵達靖國神社。這是安倍晉三在兩次任期內的首次參拜,也是繼小泉純一郎之後首位參拜靖國神社的在任首相。 資料圖片。

唯其出生於戰後,不曾經歷喪亂,對戰爭後果沒有切膚之痛和畏懼之心,一旦不擇手段,有所得逞,後果才更加可怕。這也是亞洲鄰國對安倍晉三強推新安保法同聲譴責的緣由。

日本主流民意十分珍惜戰後“和平憲法”換來的70年和平發展環境。惜呼,在當今日本政治體制下,決定國家命運的卻並非億萬大眾,而是由門閥、地盤和金錢三要素遴選出來的區區數百人。在這區區數百人中,右翼勢力似乎又占著上風,試圖“擺脫戰後體制”,回復“正常國家”,其實就是要鬆綁海外動武的緊箍咒,重拾帝國輝煌。

2014年5月15日,日本東京,首相安倍晉三召開新聞發布會,就解禁集體自衛權一事進行表態。 資料圖片。

在這方面,安倍晉三滿懷“家國之恨”,在他內心,一定同僥倖逃脫戰犯“榮銜”的乃祖岸信介一樣,深信自己是“愛國者”,忘記了歷史的教訓--有多少罪行曾假愛國之名而行。

也許正是基於此,村山富市曾批評拒絕反省歷史的安倍晉三,責之以“賣國首相”。廣大日本民眾也將會繼續抗議晉三的一意孤行,不會允許他為了自己的“日本夢”,要把國家帶向災難。

作者簡介:

張寧說,15年的記者生涯,似乎在不斷演繹一路向西的橋段,仍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級實踐。

2002年至2014年,張寧在10餘年間,五度轉場,先後在巴基斯坦、澳門、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駐站。儘管從業經驗豐富,遺憾一直未能“沖出亞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三個堪稱危險國度的摸爬滾打,令他的肌肉變硬,心腸變軟,略悟生命脆弱而寶貴的意義。

2004年東南亞海嘯、2011年美國撤軍伊拉克、2015年尼泊爾地震……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張寧都在現場,見證歷史。可以說,更多時候他的記者生涯與爆炸、槍擊和災難相伴,與此同時,他也試圖找尋這個世界何以變得如此恐怖和異常的答案。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仍不安寧,戰亂、恐怖、災難、災害,幾乎無處不在,今有幸借助亞太日報這一新媒體平臺,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幫助朋友們瞭解己身足跡尚未達到的領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張寧說,這些對戰地經歷的回顧,絕無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儕分享內心交織的悲欣,共同為尚在硝煙裡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過來人的心從未離去,仍與你們相伴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