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維也納7月19日電隨筆:扎堆金色大廳“鍍金”帶來的思考
新華社記者王騰飛
2013年,上百個藝術水準參差不齊的中國演出團體以“文化交流”的名義,扎堆登上被國內有些人定義為“最高音樂藝術殿堂”的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而且這股熱潮迄今仍沒有減退跡象。
得到中國媒體熱烈的報道和捧場,表演團體帶著金色大廳鍍上的“光環”凱旋歸國,為眾人仰慕,身價快速上漲,為活動牽線搭橋的仲介機構也賺得盆滿缽滿。然而,中國文化的形象卻成為最大的犧牲品。
藝人為什么要到維也納金色大廳“鍍金”?這類演出的利益鏈是怎樣的?
國人對金色大廳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很多人以為登上金色大廳舞臺就代表具有世界級的藝術水準,名利與金錢的助推成就了這股“鍍金”潮流,這也使“對外文化交流”的本意變了味。
實際上,金色大廳僅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樓裏眾多音樂廳中最大的一個。它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固定演出場所,每年舉辦很多音樂會,包括舉世聞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些中國高水準的藝術團體在這裡的成功演出,對弘揚中華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近兩年數個京劇團體在這裡的精彩演出在當地引起轟動,深受好評。
但是,也有不少表演讓觀眾大跌眼鏡。例如,有一回演出的節目單上有中國歷代戰袍展示,原以為是介紹中國古代軍服,不料都是演員們披著戲袍上場。
據記者了解,除了藝術團體,隨著國內經濟收入提高,還有不少富人土豪不惜花費重金到金色大廳“表演”。有人甚至把金色大廳包下來,邀請大家看他現場秀“書法”,回國後其“墨寶”價格竟也水漲船高。
其實,金色大廳基本上按商業運作的方式運營,只要支付幾萬歐元的場地費用,就能“鍍一次金”。因此,到金色大廳“一鍍”絕不代表就是世界最高藝術水準。
同時,不止於到此“鍍一次金”。記者發現,為虛報演出團體“鍍金”成果,有人甚至偽造奧地利方面的邀請函和獎狀,用於頒發給演出團體,甚至一些演出團體的成員也信以為真。
旅居奧地利的華人學者俞力工告訴記者,華人扎堆到金色大廳“鍍金”已有十多年了,他也被邀請看了許多場這樣的演出,很早之前就已對此感到擔憂。他說:“很多團體的藝術水準很低,有的甚至魚目混珠,玷污了中國文化,很丟中國人的臉。”
這些演出團體打著“文化交流”的旗號,背後各有機構出資支持。俞力工認為,如果對這種不正常現象繼續容忍,往後的弄虛作假相信會愈加不可收拾,最終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據了解,很多仲介為了方便開展此類演出活動,就在奧地利當地成立一個文化交流協會,而這一步驟十分簡單。
有的還通過辦理旅遊簽證幫助演出團體出國,減少出國審批程序,更像是出國觀光,還包括了登臺維也納金色大廳享受“明星”的感覺。
近日,中國文化部發文叫停國內各級藝術團體到金色大廳等國外藝術場所的“鍍金”。真要杜絕“鍍金”,在俞力工看來,政府的政策是一方面,媒體對公眾的正確引導也很重要,此外就是要提高中國藝術團隊的素質,以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