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父亲与同性情欲:影像中的男性气概

卫报

text

1972年,法国歌手查尔·阿兹纳弗(Charles Aznavour)录制了讲述同性恋异装者的歌曲《什么使一个男人成为男人》。要不是美国摄影师南·戈尔丁已经在其令人难忘的视听装置作品中使用了这首歌,它本可以成为这整场群展的配乐。

根据策展人Alona Pardo的说法,此次展览的目的是探索1960年代至今的影像作品中如何“体验、表现、传达和社会性建构”男性气概。这是一场具有野心的展览。

在第一部分“冲破刻板印象”(Disrupting the Archetype)中,军队不仅是呈现超级男性气概的场所,也释放出相互冲突的信号。例如,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德国摄影师Thomas Dworzak拍摄年轻塔利班战士的摄影棚照片?他们的头部周围有颜色明亮的手绘光晕,画着黑色的眼线,在鲜花环绕之间握着彼此的手。要不是偶尔艺术性地摆放着AK-47步枪,人们会以为这些摆拍照片呈现的是阿富汗的超级秘密同性恋文化。

相互冲突的信号……Thomas Dworzak镜头里的塔利班战士 图片来源:T Dworzak/Magnum

在对面墙上,是以色列摄影师阿迪·内斯(Adi Nes)精心制作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的彩色肖像,但方式却截然不同。内斯烘托了一种轻松的友情氛围,男人们在休息、打瞌睡、大笑,在某张照片中,还在露天的沙漠中一起小便。阅读资料你会发现,内斯照片中的士兵实际上是平民,他们只是在扮演“完全基于内斯自己身为一名同性恋米兹拉希犹太人的经历”。在我看来,这不仅使这些照片缺乏说服力,并且令人失望——如果采用更直接的记录方法,将呈现出更加明显和具有颠覆性的男权主义潜台词,但现在人为的技巧破坏了这一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艺术摄影师凯瑟琳·奥佩(Catherine Opie)的新近系列《高中橄榄球》,她拍摄了颇为上镜的青少年运动员肖像。

2008年由凯瑟琳·奥佩拍摄 图片来源:Catherine Opie, courtesy Regen Projects, Los Angeles and Thomas Dane Gallery, London

展览中也呈现了几种颠覆性的女性视角。美国时尚摄影师科利尔·肖尔(Collier Schorr)和摄影师萨曼·孔蒂斯(Sam Contis)聚焦于美国男性气概的永恒的刻板印象,即当代牛仔。肖尔的少年牧人形象兼具脆弱感和男子气概。在一些地方,少年的肖像被放置在年长的非洲裔美国男性图像之上,显然是为了表达某种历史性观点。孔蒂斯的“深泉”系列拍摄了内华达山脉一所与世隔绝的全男性通识教育学院,令人回味并陷入思索,一种叙述巧妙地在私密感和大自然的力量之间游移,使人想起关于美国西部的神话。

在展览的其他地方,有一些对比强烈的并置呈现。一个命名为“男性秩序”(Male Order)的区域展示了美国肖像摄影师理查德·埃文顿(Richard Avedon)简朴的黑白肖像照片,记录了水门事件后美国政治人物的肖像,与德裔摄影师凯伦·克诺尔(Karen Knorr)拍摄的典型英国绅士系列形成鲜明对比。克诺尔在1980年代早期的伦敦私人绅士俱乐部中拍摄了这些照片,这些通常显得懒散的肖像强烈凸显着男性权力。随附的一句话很真实,并增加了讽刺意味:“男人对权力感兴趣。女人对服务感兴趣。”下面是一个黑人男子端着银制茶具服务的照片。

在同一个展厅内,还有两种更为黑色幽默的极端男性气概:一面墙上挂着由演员马龙·白兰度、理查德·伯顿、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罗纳德·里根所饰演的好莱坞纳粹彩色肖像照片,由波兰裔美国艺术家皮奥特·乌克兰斯基(Piotr Uklański)拍摄;还有一个玻璃柜,里面堆砌着由英国摄影师克莱尔·斯特兰德(Clare Strand)收藏的旧时《仅限男性》杂志。你很少会遇见如此崇高的荒谬和如此荒谬的崇高并置在一起。

英国艺术家杰里米·戴勒的《伤害你的方式如此多》是一部聚焦威尔士出生的艳丽造型的摔跤手阿德里安·斯吉特(Adrian Street)的电影,研究了某种英国式的戏剧化表演方式;而1979年的安迪·沃霍尔的电影《时尚:男模》则包括了一系列访谈,谈及了时尚如何顺应和挑战传统的男性气概观念。理查德·莫斯(Richard Mosse)的电影《兄弟会》则呈现了粗暴的原始主义,该片讲述了来自耶鲁大学的年轻白人男子为争夺一桶啤酒而参加的大喊大叫比赛。在这场比赛中,叫喊得最大声的人也叫喊得最持久(这可能已被证明是对特朗普时代的一种适当隐喻)。

“报纸不再被烫熨(以平整、弄干油墨)/ 硬币不再被煮沸(以清除污垢)/ 现今的标准下降了……”图自“绅士”系列1981-83年。图片来源:Karen Knorr

整个展览在概念性和所谓私密的自我记录之间游移。关于后者,最吸引人的例子出现在《离家太近:家庭与父亲身份》这一部分中。已故日本摄影师深濑昌久的影像不容错过。与俏皮但富有启迪性的大家庭肖像一起展出的,还有他衰老父亲的小型而私密的单色肖像,这种微妙的方式呈现出强烈的效果。在一张照片中,白布单勾勒出他死去的父亲的脸;另一张里,我们看到他父亲火化后的骨头。深濑昌久坚定的凝视提醒着我们,绑在一起的线绳在拉远时反而具有张力。

同样打动人但以更加矛盾方式呈现的,是英国纪实摄影师安娜·福克斯(Anna Fox)的《我母亲的橱柜和我父亲的话语》,其中她并置了“母亲整洁的橱柜的彩色照片,又配有父亲的怨言摘录”。这些小照片的形式之美(架子上摆满了粉红色的瓷器和带有玫瑰色的玻璃杯)和怪诞、粗暴、杂乱的话语(“我要用牡蛎刀把你的母亲撕成碎片。”)之间形成了张力。我对这项作品中令人不安的本质难以忘怀。

深濑昌久的家族照片之一 图片来源: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英国摄影师理查德·比林汉姆(Richard Billingham)的“雷的笑声”系列充满了极端的家庭戏剧,捕捉了比林汉姆酗酒的父亲和易怒的母亲之间充满温情的时刻。无论看这些照片多少次,它们的力量都不会减弱。这批作品某种极端的家庭生活,一种顽固的男子气概。

从古巴裔美国艺术家安娜·门迪埃塔(Ana Mendieta)将自己扮作男人的颠覆性自我肖像到汉克·威利斯·托马斯(Hank Willis Thomas)的“无品牌”系列(该系列将美国杂志广告中的文字和背景去除,以说明非裔美国人被商品化的经验),男性气质都值得我们思索。总体而言,各种文化和时间中都存在重复和相似之处(有些是有意的,有些则不是)。因此,瑞士摄影师卡尔海因茨·温伯格(Karlheinz Weinberger)记录的1960年代瑞士反叛青年肖像与美国摄影师哈尔·菲舍尔(Hal Fischer)1977年更具概念性的顽皮系列“同性恋符号学”之间有一定的呼应,后者是有关旧金山同性恋群体的摆拍肖像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先锋艺术家劳里·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的“全自动尼康”系列非常犀利,它表现了1970年代纽约女性每天都会遭遇的漫不经心的性别歧视。而德国摄影师玛丽安·韦克斯(Marianne Wex)关注两性肢体语言的《让我们夺回我们的空间》又是多么有先见之明,早在“男式叉腿坐姿”(manspreading,侵占邻座为其特点)这类术语被发明之前,她就已发现问题所在。如果你的时间充裕,一定也看看英国艺术家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拍摄的《寻找蓝斯顿》,它是对于同性恋欲望、黑人身份和文学声誉的醉人沉思。

“男性气概”贯穿时空,只为证明其观点——“使一个男人成为男人”的原因比1972年阿兹纳弗在歌曲中描绘的更为复杂,并且是不断发展的。我的一个保留意见是,这场展览中,并没有展出任何作品以反映民粹主义政治新近催生的“另类右派”,其自大而有毒的男性气概正在令人不安地崛起。这似乎是一种疏忽。

除此之外,男性气概会让你重新思考:在这个越来越极端定义“男性”的世界中,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本文作者Sean O’Hagan为《卫报》和《观察家报》撰写摄影评论。

(翻译:西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