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因為愛,因為中泰慶祝建交40週年的活動,這幾位前任中國駐泰國大使和他們的夫人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歡聚一堂,也許在北京他們都難得有這樣的機會聚在一起。”18日,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紀念中泰建交40週年慶祝活動上,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披尼·扎祿松巴這樣說道。
披尼主席所指的是,當天慶祝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中泰文化關係研討會。由中國前駐泰大使傅學章、晏廷愛、張九桓、管木,以及泰國前駐華大使偉文等,分別發表演講,共同回顧中泰友好關係發展歷程。
正如當天出席會議的泰國樞密院主席炳·廷素拉暖上將所強調的,“中國駐泰國現任大使寧賦魁和各位中國駐泰國的前任大使,還有今天出席活動的泰國前駐華大使和中國政府文化部的代表,都是泰中友好關係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外交無小事,這四位中泰交往親歷者和見證者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如同中泰40年歲月長河中的朵朵浪花,點滴細節折射了中泰交往的來之不易,觀照著邁過不惑之年的中泰關係繼續傳承其綿延情誼。
**建交總理克裏·巴莫:歷史著作影響中泰文學
**
在泰國聲望極高的政治家克立·巴莫親王,不僅在其任總理期間促成了中泰建交,而且還是推動泰中文化交流的文學家。克立總理是著名的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研究者,他倣照“三國”文體創作了歷史小說《資本家版本三國演義》和《終身總理曹操》。克立的成名作《四朝代》展現了曼谷王朝拉瑪五世至八世期間泰國社會的變遷史,在泰國是享有盛譽的歷史文學名著。
張九桓大使(駐泰任期:2004-2009)深情回顧了他擔任大使前後,與促成中泰建交的克立總理之間的交往,往事歷歷,影響深遠。
1975年7月1日,中國總理周恩來與泰國總理克立·巴莫在北京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鄭重宣告中泰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毛澤東主席會見了克立總理,鄧小平副總理代表因病住院的周恩來總理為他舉行歡迎宴會並會談。當時,剛到外交部參加工作不久的張九桓參與接待這個代表團,見證了中泰建交的全過程。
1975年7月5日,克立在回國前把張九桓叫到他下榻的住處說,將自己的《四朝代》贈送給他。克立說,“你是學泰文的,又在外交部主管對泰關係,這或許對你有幫助。”
數月後,張九桓隨同中國駐泰國首任大使柴澤民來到曼谷南沙吞路萱莆巷克立的家中拜訪他。落座後,雙方的話題很快轉到文化交流。克立說,中國的古典名著如《三國演義》等很早就傳到泰國,《火燒赤壁》上了泰國教科書。柴大使說,泰國的文學作品在中國也頗有影響,比如總理閣下的《四朝代》就很受讀者歡迎。克立說,這部小說反映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泰國社會的變遷,西方文化進入導致資本主義的萌生,最後發生社會變革。
2006年9月,泰國發生政變後,各國態度不一。泰國《民族報》主編素提猜以討論泰語學習為由頭,邀約中美英三國大使同臺接受訪談,這其中就包括時任中國駐泰國大使張九桓。三國大使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四朝代》,感謝該書對自己泰文學習的幫助。最後,節目主持人將話題轉到剛剛發生的政變上,讓大使們談看法。張九桓發言強調:“這是泰國的內政,相信泰國人民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希望泰國保持穩定和發展,中國將一如既往堅持對泰友好政策。”節目播出後,中國的態度和政策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好評。
**鄧小平訪泰並參加王儲出家大典:泰國盛讚中國領導人風範
**
1978年11月,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問泰國,啟動了中泰兩國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合作。在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利害關係中,中泰之間始終真誠相待、配合默契,把握著大原則和大方向。
傅學章大使(駐泰任期:1997-2001)和管木大使(駐泰任期:2009-2013)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鄧小平的這次泰國之行。
管木強調,1978年前後,鄧小平先後訪問了8個國家,泰國就是其中之一,足顯中國對泰國的高度重視。鄧小平訪泰期間同泰國國王及江薩總理舉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見和會談,富有成果。
此次訪問還有一大亮點:“當時適逢泰國王儲殿下出家剃度大典,江薩以探尋的口氣邀請鄧小平參加,鄧小平欣然表示接受。”
傅學章指出,“當時,這個舉動,令世界為之一震。中國有沒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中國對佛教究竟是尊重還是排斥?中國有沒有包容多元文化的度量和氣派?——而這件事情的發生,令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得到了正面積極的答案。”
眾多的有識之士,都從中尋找到重新解讀中國的密碼。泰國人民不僅第一次領略了中國領導人的風範,而且親自感受到兩國之間的情感隔閡一下子清除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切切實實體會到了“中泰非外人,中泰是兄弟”的真實情分(泰國首任駐華大使格森親王語)。
**水果關稅與非典疫情:困難時期守望相助
**
中泰一家親,患難見真情。40年來,中泰間的合作體現了互惠互利原則,雙邊交往富有兄弟情誼。兩國在涉及彼此重大利益問題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在遇到困難時守望相助、真誠相待。
晏廷愛大使(駐泰任期:2001-2004)講述了中泰相互間互幫互助的幾個故事。
2001年,朱鎔基總理訪泰,泰國領導人反映出泰方面臨的兩大困難:一是缺少遠洋大型集裝箱航線,嚴重制約進出口貿易;二是泰國水果豐收,但國內市場有限,價格疲軟,果農損失嚴重。對此,朱總理十分重視,回國後立即指示中國交通部和商務部抓緊組團赴泰商談,兩個項目及時落實,困難迅速得以解決。
數月後,泰國總理訪華,兩國政府將正式簽訂自由貿易早期收穫協議,水果蔬菜將大幅降低關稅。一些人曾擔心,泰國水果市場競爭力太強,開放市場後將使中方貿易出現大額逆差。朱總理明確指示,開放水果蔬菜市場對兩國老百姓都有利,中泰自由貿易早期協議得以如期簽訂。
泰方也有一些值得中國人記取的重要大事。2003年,中國發生非典期間,中國政府一時面臨著國內外的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泰國領導人主動採取外交行動,助中國政府一臂之力,於4月底在曼谷組織舉行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非典特別會議,達成了共同合作抗擊非典的共識。隨後,泰國又成功舉辦了亞太地區經合組織衛生部長會議,促成了更廣泛地區的抗擊非典合作。泰方採取的外交行動,既是對地區合作的貢獻,也是給予中方的寶貴支持,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兄弟情誼。
小標題 唐詩書法成高層溝通語言:相似理念締結中泰特殊關係
傅學章講述了1999年9月江澤民主席對泰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幾個細節。
此前,江澤民主席在昆明世博會開幕時會見過泰國總理川·立派,並當面給他吟誦了一首唐詩韓翃的《寒食》。江主席還讓傅學章大使回館後書寫給川·立派。當江澤民和川·立派再度重逢時,後者一見面就向江澤民展示並回贈一張照片,拍攝的就是傅學章寫給他的那幅毛筆字。
江澤民訪泰期間,多次同泰國國王直接交談,併為這種面對面的思想交流感到十分愉悅,又從這個詩詞書法的細節上,覺察出中泰雙方在傳統意識上是息息相關的,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具體活動中,相同的文化底蘊是很深厚的。
那次訪問是在普吉島結束的。臨別前江澤民主席和詩琳通公主互換的紀念品,都是唐詩書法。雖然雙方事前都準備了禮品,但都覺得意猶未盡,都認為親自寫幅字,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心意。江澤民書寫的是李白《客中行》,公主書寫的是白居易《憶江南》摘句。這樣,就在此次江澤民主席國事訪問行將結束之際,又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歷史佳話。
周恩來總理早就說過,中泰是親戚關係。普密蓬國王也說過,中泰關係密不可分。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傅學章認為,“普密蓬國王說過的一段話,或許是最準確的詮釋和答案。他說:泰中兩國之間之所以有這樣的特殊關係,其重要原因就是兩國人民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