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題:中國經濟“穩”“進”新常態
新華社記者吳濟海
16日發佈的中國上半年GDP等經濟數據,基本符合市場“企穩”預期。從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態勢可以看出,經濟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新進展,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徵。
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16日公佈的數據,也是最高領導人提出適應新常態後,中國經濟交出的首份“期中考”成績。
國家統計局當天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4%,其中二季度增長7.5%,比一季度加快了0.1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居民消費價格、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等均運行在合理區間。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當天還表示,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地區結構、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節能減排等五個方面結構調整都穩中有“進”。轉型升級也穩中有升。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長,“勢頭非常好”。
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經濟能夠企穩,來之不易。
上半年,中國經濟雖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並沒有採取強刺激措施,而是進一步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實行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相結合,加強預調微調,出臺了推進棚戶區改造和鐵路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定向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舉措,確保經濟增長不突破保就業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脹的上限,使經濟運行始終處於合理區間。
這充分表明,中國半年來出臺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各項政策效應正在顯現,中國應對新常態階段性特徵的政策措施經受住了考驗。
當然,這份“成績單”尚不能斷定中國經濟增速“底部”已經出現。國內傳統產業調整的陣痛、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國外發達國家復蘇態勢尚不明朗、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存在,都使得中國經濟依然面臨波動的風險。
但中國經濟的諸多積極因素依然存在。展望下半年,上半年出臺的各項改革和調控政策,經過消化和落實後,對經濟的促進效果會持續釋放。深化改革將進一步推進。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等先行指標持續向好,出口增長開始由負轉正,發電量、貨運量等指標上升,表明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逐漸增多,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不斷增強。因此,可以預期,中國有望實現7.5%左右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經濟增速從長時間的兩位數增長到2011年的9.3%、2012年的7.8%和2013年7.7%,再到今年上半年的7.4%,總體上實現了平穩過渡,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名列前茅。同時要看到,中國經濟增速有所趨緩是中國主動調控的結果,也為中國推動結構改革提供了空間。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具有巨大韌性、巨大潛力和巨大迴旋餘地。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各項改革的持續推進,必將轉化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經濟發展保持在中高速增長的合理區間,將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新常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