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6月10日電(記者趙夢卓
吳昊)中國高考剛剛落下帷幕,除了考生們吐槽各種“奇葩”考題外,不同年代的中國人也回憶起了各自當年的高考經歷,講述大時代下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滄桑變遷。
何欣傑是1977年剛恢復高考那年的首批考生。與現在苦讀十二年只為高考不同,何欣傑小學四年級時趕上文化大革命,後來在學工、學農、拉練、挖地道中度過,中學畢業後當了工人。
“有一天,我從廣播裏忽然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上大學的願望又重新燃起。在短短的時間裏,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有時白天上一天班,晚上看一宿書。”何欣傑說,很羨慕現在的學生從小就能系統地學習很多知識。
1977年參加高考的郭躍軍則是帶著“隨大流”的心態參加高考的。“一開始也沒有特別重視,後來看到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在突擊看書、復習,就跟著撿起了荒廢多年的功課。”他說。
當年的郭躍軍萬萬沒想到,“隨大流”的舉動居然成為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轉捩點。
郭躍軍最終考取了軍校,不僅四年大學沒花家裏一分錢,還能每月拿津貼補貼家用。“當時上大學的人是‘稀有物種’,家裏有個大學生,啥都不用愁了。找工作、找對象時都是‘香餑餑’”。
1990年參加高考的“70後”李笠表示,那是一個大學生整體數量較少、高考錄取率較低、大學生受尊重程度較高的年代。
“自己十幾年的寒窗在那一刻得到結果,父母十幾年的期盼在那一刻得到反饋,雖然當時就業壓力不明顯,高考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無疑是最好的出路。”李笠說。
同為“70後”的張丹告訴記者,當時的復讀率很高,有的同學復習一年、兩年甚至三年才考上理想的大學,吃了很多苦,付出很多努力。“一個考生往往承載著全家乃至整個家族的希望,也能彌補父輩沒能考取大學的遺憾”。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與發展,曾經“物以稀為貴”的大學生現在遍地都是,“大學生”三個字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以前高考是未來生活的‘敲門磚’,現在覺得它只是條必經之路。”職場新人李茜瑤說。
李茜瑤回憶起自己的備考時光,覺得跟進入社會之後面臨的種種壓力相比,高考還是最為公平的一次考試,也是最為簡單的日子。
和許多接受採訪的“80後”“90後”相似,曾經覺得高考是唯一齣路的李茜瑤多年後發現,人生有多種選擇,高考的成敗和未來不能直接畫等號。
“高考是一種選擇,高考也是一種工具,能改變命運,也可以影響命運。對窮鄉僻壤之地的莘莘學子來說,高考是窮則思變,通過地域的遷徙來實現知識和追求的最高效益;對我來說,高考讓我變得更優秀、更自信了。”2006年參加高考的李博說。
近年來,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呈現出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高中學生通過“洋高考”到國外著名大學讀本科,甚至中學階段就出國留學。對於越來越多中國中學生和家庭而言,高考不再是決定命運的“獨木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