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读法》
西川 著 北京出版社 2018-04
西川以诗人、译者等多重身份叠加的专业性与敏锐性,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的异常“常态”拨转回正常的轨道,将唐朝、唐诗、唐人与我们自身生活的本真关系,如串珠一般揭示于我们眼前。在他看来,诗歌写作在唐朝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从题材到意蕴都是类型化的,与今天的、现代的、个性化的写作极其不同。古人诗歌写作的类型化特征与传统绘画、寺院佛造像、戏曲等的类型化特点完全相通。在了解了这些秘密之后,我们或许会对唐人作诗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
《雨》
[马来西亚] 黄锦树 著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
在《雨》这组短篇小说中,一个四口之家扎根于马来半岛潮湿溽热的胶林间,不期遇上野兽、亡灵和怀有异心的外人。季风雨下下停停,家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在一个篇章里死掉的家人,又在下一个故事中复活;同一个角色,在不同故事里却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与性格。这组短篇小说如同一系列画作,在“有限空间和有限元素内,做变奏、分岔、断裂、延续”,台湾作家朱天文在序言中写道,“大家作为基本元素,从事着众多不同结合,展现出一次从精神到样貌,无碍无阻的变形记,迅速之诗。”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法]伊凡·雅布隆卡 著
陈新华 柯玲香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04
在蕾蒂西娅·佩雷的有生之年,她对公众无关痛痒。而现在,法国历史学家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她重拾尊严和自由,进行一次回归的旅程。《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来源于2011年法国西部波尔尼克的一桩奸杀案,年仅18岁的少女蕾蒂西娅在养父母家门口50米外的地方被绑架、强奸、杀害并且碎尸。这起惨案震动了全法,引发了包括时任总统萨科齐在内全法国人民的关注。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飙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03
在1992年,如今执教于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项飙还在北京大学读大二,他听说北京南郊大红门有一个“浙江村”。于是,在一个早晨,他换了六趟车,抵达了南苑乡政府,开始了他对“浙江村”的第一次田野调查。到1998年,项飙把这一研究成果写成了硕士论文——《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2001年,项飙对本书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删去了其中大量细节,他认为,过多细节描述是缺乏高度概括的学术能力的体现。今年,时隔十七年后他再次对此书做出了修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跨越边界的社区》对细节部分进行了恢复。“细节对我来说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理论。”项飙希望这些内容能够让读者看见鲜活生动的互动,并说服读者相信:自下而上的社会变化是可能的,由此形成的社会自主性是应该被允许甚至得到鼓励的。除此之外,新版本新增的序言部分还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本书初次完成后二十年间的种种变化。
《创造日本:1853-1964》
[荷] 伊恩·布鲁玛 著
倪韬 译
理想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
当我们谈论当下的日本,引用的作品常常是《菊与刀》或《日本论》。中国人眼中的日本,要么是被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敌人,要么是一个值得模仿的邻国,其社会内在的复杂性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荷兰作家、《纽约书评》主编伊恩·布鲁玛曾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在日本大学攻读日本电影,并著有《零年:1945》《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等与日本相关的作品。在《创造日本》这本书中,他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日本如何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
在这本200页的小书中,伊恩·布鲁玛试图梳理日本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传统岛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沧桑巨变,自由文化和威权传统的交战是本书的一条线索。一方面,日本制定了宪法,但另一方面,日本从未进行过完整的政治改革——“立国基础不仰赖政治权利,取决于对天皇制度的宗教崇拜以及通过国家神道灌输的日本起源论”,这让日本迅速地发展,但最终也把这个国家拖入了战争的深渊。伊恩·布鲁玛聚焦于日本历史的连续性与复杂性,呈现出了在这样一个国家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和自由文化的艰难。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从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到东京审判和美国接管,本书最终以东京奥运作结,他探讨了与这些事件伴随而生的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的转变。
《小小的事》
[澳]梅尔·特里贡宁 著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3
澳大利亚华裔画家陈志勇从来没有见过热爱绘画的梅尔·特里贡宁。一开始,他被梅尔的一些黑色铅笔画作品打动:它富有诗意又让人感到沉静。于是,陈志勇给梅尔发去了一封邮件,鼓励她的创作,并由此开始了他们偶尔的网上联系。后来,陈志勇将梅尔的作品推荐给了自己信赖的出版公司,并听到了双方签约的消息。
再次听到梅尔的消息,是出版社的编辑告诉陈志勇:梅尔因抑郁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此时,这份未命名的书稿尚未完成。从已经完成的几百张黑白灰的插图来看,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小男孩的内心世界:因为成绩不好,他很难交到朋友,也没有办法融入集体。家里或学校里的各种小事都会让他随之变化,他的自信被周围出现的小小的暗影不断侵蚀,他发现自己的身体正变得支离破碎……在故事的最后,一度陷入孤独的男孩拾起了破碎散落的自己,即便痛苦也决定要坚强地走下去。
在梅尔家人的支持下,陈志勇和出版公司一起完成了这本书的收尾工作,而梅尔的缺席,让陈志勇想要更加努力把画作处理好。在他眼里,这本书表达的是个人必须面对希望和绝望间微妙平衡的强烈欲望,而一张张肃穆的小画中流淌出了引人深思的宁静。作为一本以图像替代文字的无声绘本,《小小的事》沉默着帮助人们寻找与自己、与世界共处的方法。它的出版还获得了精神健康公益组织的支持,更多饱受心理病症折磨的人通过这本书和公益组织的帮助,重新接纳自己、拥抱生活。“最好的艺术会替那些沉默的群体发声,《小小的事》就是其中之一,”陈志勇说。
《云彩收集者手册》
[英] 加文·普雷特-平尼 著
王燕平 张超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03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句中所形容的那样,云彩是一种千变万化、飘来飘去的奇妙事物,我们如何才能收集云彩呢?气象爱好者组织、英国赏云协会推出了一本致力于培养“云彩收集者”的教程,由会长加文·普雷特–平尼执笔,一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赏云达人供图,试图帮助读者识别46种独具特色的云彩种类,认识云对太阳光散射、折射或衍射而形成的一系列奇特的光学现象。
什么时候出门要带伞?什么时候坐飞机不打瞌睡?怎样给云彩拍一张理想的照片?除了解答这些问题,本书还提供了许许多多“收集”云彩的妙招和奖励:如果你观察到一种特殊的云,可将其详细记录在相关页面上并赚取分数,这样一来,这种云就被你“收集”到了。理想的做法是随身携带一台相机,用照片作为收集到某种云的证据。虽然说收集云彩似乎是一个小众的爱好,不像收集邮票那样流行,也不像收集钱币那样有着巨大升值空间,但长期身处钢筋水泥世界的我们,不妨将一片云卷入衣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当中寻找一份诗意和自由。云彩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变幻无常,就像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写的那样,“自然是一朵多变的云,始终一样,却又从不一样。”
《物理奇遇记》
[美]乔治·伽莫夫 著
率铭岐 译
图灵新知·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02
霍金的去世让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点起了一盏盏悼念的烛灯,虽然也许很多人都未能读完那本畅销全球却深奥难懂的《时间简史》。是的,如何深入浅出地写一本关于相对论、宇宙学、量子理论以及粒子物理的科普书,是摆在全世界物理学家面前的难题。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就为此做出了努力。乔治·伽莫夫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匪浅:他最早利用量子隧穿效应解释了原子核的α衰变,也是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早期支持者和奠基者之一,率先研究了宇宙大爆炸后化学元素的生成过程。此外,他还促成了DNA遗传密码理论的建立。伽莫夫一生写作了大量科普著作,其中很多在出版半个多世纪后依然不断再版,《物理奇遇记》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物理奇遇记》最初源于伽莫夫创作于1938年的一个科学幻想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汤普金斯先生是一位对现代物理学感兴趣的银行职员,但像很多人一样,物理理论的长篇大论让他昏昏欲睡。在梦境中,伽莫夫让汤普金斯先生进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物理世界:在这里,真实存在的相对论现象被夸大,人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作者正是用这种方式,向人们解说了空间曲率和膨胀宇宙理论等基本概念。
(来源:界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