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王贞六。 罗永皓 摄
中新网重庆1月28日电 (张燕 黄麓茜)“濯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新年伊始传遍重庆黔江大地的这个喜讯,让这座城里的男女老少们都振奋不已。记者本月跟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黔江了解到,2020年有两件大事备受当地群众瞩目。一是濯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二是“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作为被国务院扶贫办在2018年列为全国首批“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的区县之一,广大群众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战全过程,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王贞六等大批先进典型,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喜形于色,发自内心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脱贫摘帽群众认可度96.87%,群众安全感指数99.6%,扶贫信访量多年保持重庆最低。黔江这些年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中共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用六个“翻天覆地”形容脱贫攻坚这五年来黔江的巨变。
图为黔江区十三寨女儿谷——走马坝子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村寨。 黔江区委统战部 供图 摄
翻天覆地巨变——治贫更致富
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渝东南中心地带,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黔邑春草碧云齐,万叠青山万曲溪”,是黔江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山高路陡,沟壑纵横,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最初听说家乡在创5A,我们看到了商机就回来创业了。”看着四面八方涌往黔江的游客不断增多,在攀枝花打工30年的王建和他的妻子于2016年返回家乡濯水古镇,依托古镇老宅发展民宿。如今,王建的“归乡客栈”每年能带来收入18万元,比在外打工收入翻了一番。
“这些年黔江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长明说,2020年黔江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45万元,较2014年增长84%,建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3余万元,较2014年增长171%。
这几年,同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黔江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铁、公、机”联运,天堑变通途。如今,黔江区“一机场一普铁一动车两高速”,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加快建设,黔江机场航线增至15条。农村人畜饮水实现饮水保障、饮水安全“两个100%”;农村现存危房全部“动态清零”,住房安全率达100%;互联网物流体系基本建立,广播、电视、通讯等全覆盖;农村道路通畅率、村民小组通达率均达100%,且均为水泥路。“基本实现只要农民不下地,腿上不沾泥。”余长明如是说。
“2005年我因招商引资来到黔江,那个时候(黔江)一无铁路二无高速三无飞机,出去的人都不愿回来。”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松奎回忆,从前的黔江区交通不便,富余劳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产业基础薄弱。
“想起往年泪花花,苦根苦藤不开花。如今脱贫再致富,苦树结出甜瓜瓜。”一首黔江民歌道出当地产业翻天覆地之变。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不断壮大,建成亩产万元立体农业基地15万亩,优质桑园8.3万亩,蚕茧产量连续11年居重庆第一,连续13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特色蔬菜基地26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3万亩,获评“中国脆红李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蚕桑之乡”,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实现在家有产业发展意愿、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产业覆盖率100%。5年成功创建1个5级景区、6个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30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60亿元,“开放旅游益贫机制”带动该区10多万群众吃上“旅游饭”,投资120亿元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海通茧丝绸全产业链、100万头生猪一体化等系列助农项目形成强劲持久支撑,绿水青山变成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为了筑巢引凤,吸引人才,黔江的社会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我们的常住人口预计会增至50万,人口还在回流。森林覆盖率达65%,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5天,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宜业热土。”余长明介绍,黔江区已建成渝东南唯有的2所高校、唯一的三甲医院和武陵山区最大的民营医院,在建西部医学中心渝东南副中心。中小学师资和乡村医生全面补齐,农村学校和卫生院(卫生室)全部达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民政兜底扶贫全部得到保障,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室全覆盖,村村建有200平方米以上便民服务中心,重庆唯一易地扶贫李家溪集中安置点让贫困群众实现“五子登科”。
随着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干部“慵懒散”现象得到有效克制,作风更加扎实,涌现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肖鸣、背起责任装满决心的“背包书记”田杰、大病初愈赴一线的“最美扶贫人”杜建等先进典型,该区干部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王贞六,带动25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土家三个老汉滕树文、陈正文、滕树长,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组建蚕桑合作社,发展蚕桑700多亩,带动8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在余长明看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内生动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陵深闺出阁——“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经过五年脱贫攻坚,黔江已全面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在重庆市及武陵山片区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截至目前,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741户4513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3%降至0,实现现行标准下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部消除,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反映创新经验的《中国脱贫攻坚—黔江故事》,成为由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发行的该市唯一区县图书,为扶贫事业提供了“黔江范本”。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余长明表示,黔江坚持走生态优先型、城乡互动型、文旅融合型、辐射带动型、区域协同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化“文景产城”融合发展,挖掘利用好“世界罕见、国内唯一”的城、峡、江、山融为一体的资源禀赋,实施峡谷景区“升级、融城、夜游”工程,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力争2025年城市规模实现“双30”目标。
下一步,黔江区将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确保实现“3个100%、四个全保障”;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立足90公里一江两岸、31522试点示范、200亿山地农业,建设“一强二美三新”(产业强,环境美、生态美,面貌新、乡风新、服务新)幸福大美乡村。
“城市就在峡谷上,峡谷就在城中间。”记者站在芭拉胡5D玻璃廊桥上眺望,蜿蜒幽深的峡谷峡洞、风貌独特的峡江风光在黔江城区融为一体,八方游客络绎不绝……新姿勃发的黔江正围绕“纷至慕名来”做强城市、“持续不断来”兴旺产业、“随时可以来”快联交通、“游客留下来”扮靓旅游、“来了不想走”集聚人气、“走了还要来”兴盛文化,努力打造成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