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援疆青年:做“傻事”與做“好事”

text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苑蘇文

符曉波)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剛到新疆的前幾天,住在沒有電和水的過渡宿舍裏,馮卓怡還是悄悄地掉起了眼淚。她從廣州出發,在火車硬座上顛簸一週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新疆南部城市喀什。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馮卓怡成為了廣東省首批前往新疆喀什的大學生志願者。臨行前,面對家人朋友的擔心和不理解,這個1988年出生的女孩並沒有解釋更多,只在QQ空間裏留下了一句“趁著年輕,多做傻事。”

其實,“做傻事”的並只有馮卓怡一個人。據統計,每年從全國各地前往新疆進行志願服務的大學生多達數十萬。此外,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把新疆列為職業選擇的目的地。

在喀什,馮卓怡見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秋天。而在距離喀什1500公里的吐魯番火焰山附近,曾留美8年的“海歸”王霄飛時常在40度的高溫下,汗流浹背地向中外遊客與專家推介吐魯番文物保護的新進展。

吐魯番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千年古城。1979年出生、履職剛剛兩年的文物局長王霄飛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如數家珍。在吐魯番舉辦的不少國際文物保護研討會上,王霄飛一口流利的英語也讓不少外國專家青眼有加。

“在國外的時候,會感到對祖國更濃的思念和熱愛。作為歷史專業的學生,吐魯番的文物事業也強烈吸引了我。”從洛杉磯到吐魯番,王霄飛這樣解釋自己的動機。

“援疆”一詞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誕生。當時為了開發新疆,不少內地人被組織起來,從全國各地前往新疆,紮根在那片熱土。

居住在烏魯木齊的杜文慧今年86歲,24歲那年她剛從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就成為首批27人支援新疆醫療衛生隊中的一員,隨著醫療小分隊一路向西,最後到達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並把後來的52年光陰全部揮灑在了那裏。

據杜文慧回憶,收到了支援新疆的通知後,當時她和家人都沒有說半個“不”字。“當時人的思想都特別單純,就是要服從國家分配,而我也不想當逃兵”。

當時前往新疆的路途比現在艱難數倍。杜文慧一行先是從北京乘火車到達西安,之後轉乘敞篷汽車,途徑蘭州、張掖、酒泉、哈密、吐魯番等地,歷時22天才到達了如今的烏魯木齊。

在20世紀50年代,全疆只有16名醫生,且無一人畢業於正式的醫學院。隨著杜文慧和大量陸續援疆的年輕醫生的到來,如今新疆已經有近20家三甲醫院。

援疆前輩的精神帶給王霄飛的第一次感動是在剛剛認識他妻子的時候。“我妻子也是一名赴美留學生,得知她的父母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我心中忽而涌起一股敬意,我立刻就判定,這個經歷過嚴寒酷暑、見識過飛沙走石的女孩一定可以和我同甘共苦”。

中國在新疆屯墾戍邊已有2000餘年歷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5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編而成,在新疆和平解放後初步奠定了新疆工業發展的基礎。

“我一直很佩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精神,第一次見到我妻子時,不禁說了一句太過正式卻十分真誠的話:‘你和家裏通電話的時候,請代我轉達我對兩位兵團戰士的敬意!’”王霄飛說。

志願服務期結束後,馮卓怡決心留在新疆。去年,她作為綜合成績第一名考取了烏魯木齊公務員,並且和一名新疆軍人結婚,成了一名“軍嫂”。

在烏魯木齊工作,工作環境和待遇要比在南疆喀什好很多。由於近期新疆接連發生暴恐案件引發人們擔憂,馮卓怡決定主動申請回到南疆喀什,“用實際行動證明新疆是安全的”。

王霄飛在吐魯番買了一套期房,做好了“為新疆服務到60歲”的準備。在他眼裏,和自己曾留學洛杉磯相比,儘管吐魯番的生活有些艱苦和單調,但他表示自己心裏更多的是感恩。

在上海工作的妻子與王霄飛分居兩地,“每天做一件好事”成了兩人維繫感情的理由。“做人要學會感恩,‘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是我和妻子每天電話聊天最主要的話題”。

王霄飛說,在吐魯番做好事比在上海更容易。“在吐魯番,我只要稍微留意下,就能在地上發現垃圾或者小廣告,隨手處理一下每天的任務就完成了,而她在上海要想這麼做就困難多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