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桂濤)如果沒有運河,曼徹斯特也許就不會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1761年,城市運河開鑿完工,那也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年代。產自英格蘭北部的煤炭被大小船舶由水路運進曼城的紡織廠,投進火爐化為蒸汽,驅動紡織機器不停運轉。
因為有了蒸汽動力,機器不必再由水力驅動,原本只能臨河而建的廠房開始向城市各處擴散,曼城也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化城市。
運河今天已風光不再。它太不顯眼,我差點與它擦肩而過。站在運河前,我很難想象,眼前這漂著落葉的狹窄水道就是當年連接工業革命強勁心髒的血管。
曼城因其揚名天下的足球隊而受人關注。出人意料的是,今天的曼城運河邊到處飄揚著“彩虹旗”,歐洲著名的“同性戀村”就沿河而建,平權運動在這座城市蓬勃發展。追隨亞文化的人們在運河邊喝酒、休閑,成為此地一景。
這竟然也是當年工業革命的“遺產”之一。我不理解,為什麼這座工業城市會產生出這樣的亞文化?當地人,他們都語焉不詳。查閱資料,一種較為合理的解釋是,英國最反對同性戀行為的是中產階級,而工業革命期間,曼城幾乎都是來尋找工作的勞動者,此地對亞文化的包容和友善延續至今。
工業革命為曼城積累了巨大財富,引來了頂尖的人才,於是這座城市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存儲式電腦,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原子分裂,這是工業革命的饋贈。運河邊的亞文化也是,只不過這樣的饋贈稍顯意外。
曆史就是由一個個總讓人略感意外的真相組成、推動的。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會誕生在英國?英國其實不產棉花,但寒冷濕潤的天氣有利於棉花精梳細紡,這讓曼徹斯特、伯明翰和利物浦等北方城市成為棉紡工業的中心。
課本上將英國的工業革命歸功於技術進步和有利於資本主義成長的政治環境。比如,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就明確“王在法下”,這讓英國的王權受到貴族的制衡,自由傳統得到保障,市民利益得到尊重,這樣的商業精神在歐洲其他國家姍姍來遲。
如果研究18世紀英國與法國、德國的不同,就會發現工業革命背後還有一個略有些出人意料的原因——當時英國恰好是個煤炭價格低廉而人力成本昂貴的國家。在逐利的工廠主看來,推廣機器生產可以用廉價的煤炭替代昂貴的勞動力,從而產生更大利潤。
18世紀,豐富的商品開始充斥英國市場,進口而來的蔗糖、茶葉也玲琅滿目,消費主義盛行讓英國人將賺取更多利潤視為享受更好生活的唯一途徑,工業革命也水到渠成。
今天曼城的一棟棟紅磚廠房還承載著工業革命的記憶。在廠房改造成的博物館裏,講解員們開動模仿工業革命時期制造的紡織機器,展廳裏頓時嘈雜不堪。他們試圖還原19世紀曼城棉紡廠內的場景:空氣熱得人無法呼吸,紗塵飛揚,一個織工照看幾臺織機,忙著換線接線,幾個童工在織機下鑽來鑽去,冒著被機器夾破頭的風險,不停收集落下的棉絮。他們不敢抱怨,因為從鄉下找工作的人已在門外排起長隊。
當年的繁鬧如今不再。今天的曼城,運河之水緩緩流過,訴說的,只是曆史的遷變。(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