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健康筛查。 郑莹莹 摄
中新网上海9月21日电 (郑莹莹)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也是上海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一周年的日子。当天,来自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消息显示,相关试点初显成效,首批参与试点的28个街镇中,有27个街镇取得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民政局同时宣布,第二批试点即将正式启动。其后,建设力度将逐年加大,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将上海全市绝大多数街镇建设成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并最终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上海模式与上海标准。
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陈跃斌在当天受访时表示,这一年试点主要带来三方面“不一样”:第一,重心下移,把相关工作放到社区来进行;第二,关口前移,立足于早筛查、早发现;第三,营造专业、友好的社区环境,帮助老年人改善记忆。
认知障碍是包括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一系列脑部退行性病变,被称为是全球老龄化社会金字塔尖的挑战。大多数类型的认知障碍无法逆转,患病长者从记忆凋零开始,注意力逐步下降,语言、思维能力等认知功能慢慢减退,直到自理能力丧失。整个过程漫长而艰辛,它影响的不仅仅是长者一人,而往往是一整个家庭。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老年人占比超35%的上海,已步入深度老龄化时代,认知障碍这一议题也日趋受到关注。参照国际平均数据,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几率超过5%。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超过30万。因此,社区中认知障碍长者及其家庭对于相关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日渐显现。
特别是,作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知障碍风险测评十分关键。此前多年间,由于许多老人及其家属对老年认知障碍问题不了解、不重视,往往忽略许多早期征兆,直至老人迷路走丢、出现一些异常行为,甚至出现伤人或自伤时,才进行就医。但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干预延缓的黄金时间。尽早介入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病程,就意味着可以通过专业训练延缓病程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进行认知训练。 郑莹莹 摄
一年来,上海市民政局给予“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项目稳定的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
上海市民政局明确,每一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均为期三年,并为此专门出台了《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参与试点的各区、各街镇在政策指导下开展试点建设。
上海市民政局同时明确,“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项目经费由市区两级给予支持保障。市级资金按三年试点周期拨付,第一年30万元,第二年15万元,总计45万元。同时,区、街镇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比。试点的第一年,首批街镇配套资金总额已达910.5万元,平均各街镇33.72万元。
一年来,上海各试点街镇普遍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建立“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认知障碍友好化特色的空间,从标识到空间设计,都渗透着以老人为本的理念。比如由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承接试点工作的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设置的“记忆家——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鲜艳的色彩、易识别的提示牌,许多经过特别设计的适老化标识系统,减少了认知障碍长者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减弱而产生的错乱和焦虑,让长者在空间内活动更为自在。
在首年的建设探索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试点过程中,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对于专业要求更高的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有些组织显得“力不从心”。
上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试点街镇和社会组织进一步深化培训,除整体项目设计、管理模式外,还要进行模块化专业能力培训。
此外,上海还将逐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精准掌握上海认知障碍人群数据及社区状况;逐步健全项目评估及督导体系,制定更细致、更明确、更全面的评估标准。
上海将稳步加快试点建设的步伐,每年分批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秉持“共享共建、全民受益”的核心理念,稳步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的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上海模式”,以在现有的建设指引基础上最终确立地方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街镇的普遍覆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