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 李子昕
美国副总统彭斯于19日开启的中东之旅行将结束。此行访问的埃及、约旦及以色列都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同时,埃及和约旦也是仅有的两个同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此番彭斯的行程安排凸显其为安抚盟友、落实美驻以使馆搬迁的核心目的。
“调停”变“裁判” 影响力未受影响
副总统彭斯此次中东之行最重要的“背景条件”之一就是美国正式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大使馆搬迁事宜。该事件也是彭斯推迟访问行程至今的最主要动因。美国的政策在公布之时令世界哗然。尽管该项决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由国会做出,但没有一位美国总统敢于真正放行。本来“政治宣示”意味更浓的一面“旗帜”,突然变成了搅动地缘政治的一部“石锤”,特朗普藉此再次让世界感受到他的不按常理出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项决定所掀起的波澜正在慢慢褪去。诚然,如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所言,由于美国过于偏袒的政策,其“已无法再担任巴以问题的调停人,巴勒斯坦也不会接受任何美方提出的建议”。作为巴勒斯坦的领导人,阿巴斯此番表态在情理之中。但事实的演进并非只靠强硬表态就可以改变。退一万步讲,即便美国失去了调停人的角色,它却仍牢牢地抓住了巴以问题的“最终裁判权”。由于美国采取的激进政策,考虑到其强大的影响力,任何新的巴以和谈方案,无论由何方提出或主持,最终必须获得美国的首肯才能具有现实意义。总体而言,美国在中东的话语权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客观上倍加巩固。
近日,约旦国王在会见到访的美国副总统彭斯时就表示,约旦将在巴以问题上与美国紧密合作;而对于美国当前的耶路撒冷政策及其可能引发的危机仅是例行带过。约旦作为圣殿山的守护者,其在巴以问题及其核心耶路撒冷归属议题上的话语权是不言而喻的。如今约旦的表态,无疑反映了阿拉伯国家在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一事上的某种妥协和让步,也在客观上助推了美国政策目标的实现。
当地时间2018年1月21日,约旦安曼,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会见到访的美国副总统彭斯。
目标导向 政策“有的放矢”
事实上,根据美国《2017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特朗普政府在中东的主要战略目标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确保中东不成为恐怖主义的天堂;二、确保中东不出现反美政权;三、确保中东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有益参与方。客观而言,以此三项标准衡量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不得不说现行的大部分政策的确是“有的放矢”——至少比奥巴马政府时期明晰很多。
然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无可质疑其政策拥有广泛的全球影响力,并深刻塑造着现行地区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在这一条件下,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否符合国际公约与协定、是否响应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是否遵循通行的行为准则等,这些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
此前,美国自认是现行国际秩序的领导者和最主要的维护者;但在特朗普看来,美国用于维护自身领导地位的成本实在过高。权衡之下,“收缩”、“退群”、“孤立”、“美国优先”……种种转变之念甚嚣尘上。“离岸制衡”作为“成本最低”且可以维持自身影响力的妙方自然深得华盛顿高层的青睐。另一方面,目前对美国中东政策影响力最强的华府小圈子主要由曾经在中东有着丰富战争经验的将军们组成。华盛顿不想再继续已推行15年却收效甚微的各种“民主改造计划”。意识形态改革不再是美对中东政策重要考量。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恐怖主义外溢、打击反美政权、维系美在中东的排他性影响力才是迫在眉睫。
令人尴尬的是,就在彭斯访问中东的同时,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口中的“北约盟友”土耳其却毫不留情地给了美国一记耳光。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于本月20日开始发起对叙利亚北部阿夫林的“橄榄枝”军事行动,打击受美国支持的叙利亚库尔德武装“人民保护部队”。经历了一天的空袭,21日,土地面部队更是直接进入叙利亚。土耳其的行动似乎意在告诉美国,无论其影响力有多么强大,安卡拉的底线不容触犯。埃尔多安决定进攻库尔德人民保护部队以及对美的疏远,并没有带来土俄关系的快速升温。事实上,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的三角制衡态势正在形成,而这一封闭循环既可被看做是一种半同盟关系,同时也蕴含着激烈的内部角力。但更应注意的是,这一闭合关系对外具有排他性,并成功地将美国中东政策撕开了薄弱的一角缺口。
彭斯此次访问中东巩固了华盛顿在巴以问题上的话语权,部分缓解了盟友的焦虑情绪,并就反恐在内的细节问题合作等做出一定安排。访问是否成功目前判断仍然为时尚早,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此番中东之行并未实现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全覆盖。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目标已然明确,但具体的政策实施仍需时日加以磨合与调整。
作者简介:
李子昕,亚太智库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国际问题专家及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研究和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