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三次力挽狂瀾

人民網

text

【亞太日報訊】萬隆會議召開之際,美國正在對中國進行圍堵,並扶持台灣當局制造緊張局勢,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在這種背景下,周恩來總理不負衆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會議上三次力挽狂瀾,樹立了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更爲重要的是,這一外交舉動有效地贏得了亞非國家的同情與支持,打破了中國所處的外交僵局。

會議之前:未雨綢缪制定攻守總方略

在赴印尼出席萬隆會議之前,周恩來審時度勢,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爲中國代表團制定了戰略總方針:在妥協中堅持原則,在和解中達到目的。這顯然是一個以柔克剛的、唯一現實可行的、正確的戰略方案。

還在亞非會議剛醞釀時,周總理就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閃電般地訪問了印度和緬甸。亞非會議開幕前夕,他不是直飛萬隆,而是特地繞道去緬甸同尼赫魯等人再次會晤,正式達成中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在亞非會議上合作的君子協定,爲以後的亞非會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會議之中:彰顯偉人氣魄三次力挽狂瀾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發難 總理發言擲地有聲**

在萬隆會議召開之初,總體上還是傾向于親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長,這種和諧的局面在第一天會議快要結束時被打破,伊拉克的發言人法迪爾·賈馬利開始瘋狂地攻擊共産主義。他宣稱當時世界上存在著三股擾亂和平和和諧的國際性勢力,而第三股就是共産主義。他聲稱共産黨已經創造了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並號召非共産黨國家認真對待共産主義危險的嚴重性。賈馬利的發言猶如向平靜的湖面投下了一塊巨石,瞬間激起了軒然大波。第二天,大會公開發言形式繼續急劇惡化。

周恩來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發表了演說,第一句話就擲地有聲地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先前緊張的會場氣氛一下子松弛了下來,也打破了美國妄圖讓萬隆會議演變爲一場意識形態大戰的陰謀。周恩來巧妙的語言既申述了中國的立場,又給與會者留下了一種自我克制、通情達理的印象。最爲重要的是,周恩來發言中一貫始終的中心思想———求同存異,實際上爲與會國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則,而這也是後來被稱爲“萬隆精神的主幹。至此,周恩來以他的真誠和機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機。

  第二回合:錫蘭總理節外生枝 周總理機智巧避鋒芒

兩天的公開發言結束之後,萬隆會議進入秘密會議階段。這個階段,錫蘭總理科特拉瓦拉充當了第二次進攻的號手,當時錫蘭的反共立場非常極端和強硬。他直截了當地說:台灣應成爲一個獨立國家,並建議將台灣置于聯合國或者亞洲國家的共同托管之下。在隨後舉行的會議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對西方殖民主義一樣反對蘇聯殖民主義。共産主義與反共産主義的意識形態的論爭眼看就要劍拔弩張了。

但是第二天,當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語調,委婉地說他昨天的發言無意把會議引向分裂。爲什麽他一夜之間在語氣上發生了這麽明顯的變化呢?人們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會議結束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周恩來和科特拉瓦拉才從會議室裏並肩走出來。隨後周恩來發言稱,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經在私下通過交談彼此取得了諒解,雖然他無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義的解釋,但他贊賞科特拉瓦拉積極的精神。周恩來就這樣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設置的障礙。

  第三回合:中立國與結盟國家激烈交鋒 周恩來選擇時機後發制人

隨後中立國家與親西方的國家爲中立和結盟問題又吵得不可開交,在這個過程中,周恩來幾乎一言未發,其實他是在冷眼觀察,等候時機。當中立國領導人印度總理尼赫魯被親西方國家攻擊的異常憤怒時,周恩來不失時機地站了出來,靈巧地避開爭論,重申求同存異的主導思想,寬宏大量地建議把有人不喜歡的共處改爲聯合國憲章中的和平共處,將5項原則改爲7項原則。周恩來充滿和解精神的講話再次平息了爭論,使誤入歧途的會議又回到了正確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