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能否靠服務業力挽狂瀾?德媒:專家看法相左

參考消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德媒稱,近年來在中國蓬勃發展的服務業,被宣傳為拉動經濟、吸納勞動力的良方。然而也有專家認為,其作用被誇大了。服務業究竟能否在投資與出口低迷之下,力挽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狂瀾?

據德國之聲電台網站9月18日報道,專車司機楊師傅感嘆道:“北京現在沒有制造業,全是服務業。”近年來,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站在北京街頭,對這一點會有切身體會:大街小巷,都能聽到人們在討論股票和房地產;擁堵的馬路上,行駛著出租車、快車、專車,也穿梭著很多送快遞、外賣的三輪。

據中國官方統計,2015年,服務業(第三產業)已占據國內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50.5%)。2016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GDP的54.1%。

報道稱,盡管楊師傅自己也是服務業大軍中的一員,他仍然帶著憂慮的語氣說:“經濟這樣下去,怎麼行?”

在很多人看來,楊師傅恐怕是過慮了。服務業的興旺正好可以彌補制造業的疲軟,進入服務業打拼、淘金的,除了目光敏銳的企業家,也有大量的企業下崗職工。

一些美國經濟學家表示,中國正在從一個生產者的社會轉變為一個消費者的社會。這其中就包括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拉迪。他說,服務業作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動力的趨勢,還將繼續。

拉迪給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中國)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繼續超過GDP的增速;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情況可能強化;家庭用於服務業方面的消費將比以往更高;(相對於制造業)服務業是更加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因此服務業增長將會帶動勞動力需求的上升,以及相對於GDP的可支配收入的進一步提高。”

在過去幾十年裡, 美國第二產業占比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調查報告《世界概括》,2015年,服務業在美國GDP中所占比重為77.6%。

報道稱,服務業的最大潛力,顯然被中國看在眼裡。然而在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專家曾林看來,這是被中國“美化了”的圖景。他認為,服務業的影響被高估,中國經濟“缺乏動力,威脅到了增長目標”。這位德國專家稱:“在中國的服務業中,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增長涉及投資泡沫。服務業在中國GDP中所占的高比重主要是因為制造業等行業動力下降。服務業本身只是保持了穩定的增長。”

此外,這位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經濟學者還稱,服務業難以成為真正的“就業發動機”。很多企業規模很小,它們能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值得質疑。

曾林認為,伴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小,中國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是真正地實現產業升級”——企業更多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同時淘汰過剩的產能。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企業裁員。

報道稱,美國經濟學家拉迪也同樣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表示,看上去中國在過去幾年裡仍在繼續依賴老藥方——通過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有企業投資來刺激經濟。

(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