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6月19日電
題:中國工業機器人待突破技術瓶頸支撐製造業升級
新華社記者毛振華
巴西世界盃鏖戰正酣,在開幕式上,身穿骨骼機器人的截癱患者開出的第一腳球,揭開了機器人應用的冰山一角。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中國借助其支撐傳統產業升級。不過,伴隨而生的技術困局及產能過剩風險,成為目前應用推廣的最大障礙。
工業機器人是最典型的機電一體化數字化裝備,技術附加值高,應用範圍廣,是先進製造業的支撐技術和信息化社會的新興產業。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和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進入20世紀90年代,機器人產品發展速度加快,年增長率平均在10%左右,亞洲機器人增長幅度最為突出。
近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推廣主要基於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天津鉅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新型電子元器件及精密模具的生產,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企業。該公司經理徐貴奇說:“現在一線普通工人月薪至少在三四千元,有一定技術的工人收入堪比北上廣白領。”工業機器人一次性購置、低成本、高精確度的優點解決了這一難題。
工業機器人正在中國製造工廠展現出巨大活力。為蘋果手機代工的富士康就宣佈,計劃在組裝線部署100萬台機器人替代人工重復性手動操作。專業生產工業機器人的史陶比爾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其訂單量每年增長都在40%到50%。
華鑫證券發佈研報指出,勞動力成本的顯著上升倒逼製造業企業產業升級。中國機器人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行業存在長期投資機會。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是工業機器人的重要購買商。總部位於德國的行業組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12年買入36560臺工業機器人,同比增幅高達60%。
日前,在天津舉行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表示,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區域市場,近5年新安裝的工業機器人增長了2倍。據行業研究機構高工產研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產值空間在3100億元至6880億元。
儘管市場前景廣闊,但同國外的較大技術差距是擺在中國面前的現實問題。蔡鶴皋說,中國作為製造大國在機器人應用方面一直處於落後地位:機器人產業鏈上游關鍵零部件,中國與國外技術差距較大;關鍵配套的單元部件和器件始終處於進口狀態,一台進口的減速器約佔機器人總成本的35%。
而且,產能過剩的危機已經顯現。瀋陽撫順新城去年宣佈要建全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預計年產值500億元;山東青島新區規劃了1000畝土地,計劃打造北方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此外,多地也已規劃和建設機器人產業園。
行業人士認為,從勞動力資源豐富角度看,中國並不需要工業機器人。但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及國際市場形勢看,大力發展與應用工業機器人勢在必行,關鍵是率先取得技術領域的突破。
為避免危險惡劣的工作環境導致的工傷事故和職業病,專家建議可以對一些特殊工種,如噴塗、採礦等,可通過勞動法強制採用工業機器人來代替,從而增加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減少職業傷害。(完)